生存壓力大 中小服企要作好內銷文章
一方面企業招工困難,另一方面客戶訂單少。受國家宏觀政策及企業生產成本持續攀升的影響,中小服裝加工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企業生存壓力加大
文登市某服裝公司是一個擁有50多名工人的小型加工企業。正月初八開工時,原有的20名外來工人,只有3人返回上班。春節前,在公司舉辦的歡送宴會上,工人們曾拍著胸脯保證春節后回來上班,相隔不過十天,多數工人沒有踐諾。
2月26日上午,公司經理周某告訴記者,為留住外來工人,在工人回家之前,公司把工資全部結清,并對工作年滿兩年以上的6名工人,給予每人一臺25英寸彩電的獎勵。 “在平日,我待他們像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樣,但搞不明白他們為什么不講信用……”周某說,對沒有返回公司上班的工人,他逐個打電話詢問,結果發現,大部分人被高工資吸引,帶到了上海、天津等地。
“因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周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首先是企業為了留住工人必須不斷提高工資。去年,工人年收入達到1.5萬元,今年就要提高到1.8萬元甚至2萬元。
其次是原材料上漲,而加工費卻沒有相應的提高。周某說,現在加工一件普通襯衣的費用不到10元。如果訂單量大,企業還有賬可算。可事實并非如此,加工費高的訂單數量往往不多,刨去各種費用,能勉強維持生存就算不錯了。
由于工人缺口過半,位于環翠區孫家疃鎮的一家韓資服裝廠已經停產半年,大批企業訂單告吹。在文登,幾家規模較小的服裝企業因招不到工人,也不得不停產歇業。
勞動密集型企業優勢殆盡
“服裝業出現用工緊張現象已經有3年了,‘走一批來一批’的現象與全國用工緊張的大環境緊密相連。”25日下午,市紡織服裝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黃福海說,這種狀況在一些好的企業體現得不明顯,但在加工水平一般的企業中尤為嚴重。 就黃福海看來,威海用工緊張,并不是留不住人的問題。而是隨著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及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內地企業逐漸增多。在勞動強度相近、工資價位差距不大的前提下,不少外來工選擇就近打工。
與此同時,服裝行業勞動強度大、緊張程度高、工資水平低,造成了工人不同程度的抵觸心理。
“服裝業有超過90%的產品出口,需要大量工人加班加點。”黃福海說,女職工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一般不愿意再從事這個行業。
“市場無序競爭、企業間的相互壓價,也是企業招工難的一個重要原因。”黃福海說,我國企業在自律方面存在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由于企業承擔的負擔不同,新老企業在運營成本也無法相比。
在產品檔次相差無幾的條件下,新老企業在價格上展開拉鋸戰。企業為了生存相互壓價,打亂了價格市場。這種無序競爭造成了市場混亂,降低了企業的利潤。
另外,國家宏觀政策對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人民幣持續升值對服裝出口企業的影響同樣很大。
同時,越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低下,原來在中國占據優勢的勞動力成本,現在優勢逐漸殆盡。國外客戶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部分出口加工訂單開始轉向這些國家,因此,導致國內服裝企業訂單逐步流失。
挑戰與機遇并存
“過去,服裝加工企業主靠出口退稅和工人加班加點來賺取一定的利潤。”黃福海說,隨著國家對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及人民幣的持續升值,服裝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挑戰與機遇并存,有挑戰就有機遇。黃福海說,透過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不難看出,國家是對產品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進行限制和壓縮。在這個轉折點上,有的企業面臨著轉產或者關閉,有的企業肯定會借機發展壯大起來。
據了解,威海服裝行業85%的訂單來自日本和韓國。在這些國家,幾乎看不到威海市服裝的品牌,到處是Made in China。
在挑戰和機遇面前,服裝行業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黃福海認為,最關鍵的是要由“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
據了解,目前,威海市的服裝加工企業只有少數企業建立了研發設計中心。多數企業的“研發中心”形同虛設,僅限于對客戶提供的樣品進行簡單分析,然后打樣板,并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黃福海說,企業要“突圍”,必須重視自主創新能力,生產別人沒有的產品。目前,皓菲服裝有限責任公司在這方面已先行一步,該公司生產的睡衣遠銷歐美市場。由于巧做“專”的文章,目前,該公司已成為國內超大型專業睡衣制造企業。 其次,“出口轉內銷”不失為企業發展的另一條好路子。世界知名服裝品牌adidas,目前在廣州和上海都設立了辦事處,并擁有11個加工基地,生產廠家和銷售地區都是總部指定的,這充分說明了中國消費市場潛力是無限的。
有關人士指出,如果服裝企業能在“內銷”市場上大作文章,相信能迎來服裝業新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