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營紡企苦尋應對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增加原材料漲價“良方”
近日,福州福來首飾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葉肖屏就無奈地說:“去年公司生產使用的原材料全年漲幅達20%至30%,每噸漲了1000多元人民幣。由于漲速過快,雖然每次談好的訂單價格都略有上漲,但還是趕不上原材料成本的上漲速度,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因素,去年基本上是無利可圖,白忙一場。”
據了解,去年遭遇像福州福來首飾工藝品公司這樣尷尬的民營出口企業不在少數,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出口民企幾乎都擺脫不了這樣的困境:原材料價格還在上漲,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勞動力成本增加,加之人民幣快速升值,企業的利潤增長遠低于生產成本的增長,致使很多企業不敢接大的訂單和生產周期長的訂單。
“成本增加了,理應提高報價。可是報價太高了,怕會嚇跑買家。如果不提價或提得不夠,成本上漲隨時都有可能吞噬有限的利潤,真是左右為難。”葉肖屏說。
據葉肖屏介紹,現在他們基本都是接周期短的訂單,周期長的訂單由于風險大不好控制,能不接的就不接,避免夜長夢多。同時,為了有更好的報價,葉肖屏想到一個好法子,就是通過推出一些新產品來變相提價。
對此,福建財茂集團負責出口的周小姐頗有同感:現在接單比較麻煩,每接一個新單,都要對未來市場進行預估,而且服裝行業訂單周期基本都在3個月以上,要對未來3個月的市場進行預估,談何容易。
周小姐介紹,公司去年年中接一批訂單,到年底,由于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成本憑空增加了10%,服裝行業本身就是薄利行業,換了一般企業肯定受不了。
據介紹,由于報價提高,今年年初財茂集團的訂單也相應減少了一些。周小姐表示,由于財茂集團主打服裝中高檔市場,利潤空間相對好一點,現在還在可控范圍之內。如果成本繼續增加,今后就不好說了。
據了解,福建許多民營出口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都在積極尋找各種辦法,除了內部挖潛改造之外,還紛紛通過技術創新,推廣新產品,提升市場份額,來應對成本持續上漲帶來的壓力。
福建省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管秀華表示,這幾年,為了應對成本壓力,福建省內有些服裝企業除了轉移生產基地外,紛紛加大了創新力度,創品牌,加速優勢企業對其他企業的整合,提高附加值,這是應對當前市場環境的可取之道。
另據福州海關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1月份,福建外貿出口持續了去年快速增長的勢頭,而且增幅繼續提高。1月份出口達46.35億美元,增長26%。
民營企業是福建外貿出口的主力軍,有關專家指出,如果生產成本持續提升,人民幣繼續升值,而民營出口企業又尋找不到有效降低生產成本的辦法,擺脫不了出口利潤被成本增長吞噬掉的困境,福建的外貿出口到今年下半年可能就會出現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