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棉花產業發展趨勢及其應對策略
“狼來了”的呼喊標志著國際棉商已經進駐中國棉花市場,中國棉花產業的國際一體化程度加強。中國棉花產業將呈怎樣的發展趨勢?中國棉商又將如何應對?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牽動中國棉花產業鏈條的主體。
加入WTO后幾年里,中國紡織服裝業的高速發展,棉花消費需求急劇擴大,中國棉花供給已經形成進口棉、新疆棉、內地棉三足鼎立的局勢。這也使得中國棉花產業全面融入了全球棉花產業鏈和貿易版圖,并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那么在未來三到五年內,中國棉花產業的發展又會呈現怎樣的趨勢?當前中外棉商又都呈怎樣的態勢?
產業發展趨勢:洗牌正在上演……
洗牌在所難免:從當前看,中國棉花產業的未來趨勢將是,棉花加工、流通行業繼續洗牌,幾家大棉商控制大部分市場。
目前,中國棉花加工和流通領域的企業過多,他們普遍規模較小、風險抵抗能力弱,沒有可持續的經營模式,大量的重復建設導致了棉花加工能力的過剩,開機率不足,也造成了棉花收購市場的無序競爭。
在國際棉商的成熟、先進的運作模式沖擊下,大量弱小的中國棉花加工企業將面臨淘汰和整合,個別能幸存下來的棉商也將憑借摸索出來的成功經驗快速做大做強。最后,除了新疆棉外,內地棉市場一盤散沙終將演變成國際棉商、國內少數大棉商諸侯爭霸的局面。
國際棉商巨頭優勢十分明顯,并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經營,這是中國棉商很難與之抗衡的。
國際棉商的5點優勢:
1、經營規模和管理優勢。外商經營規模大,但管理人員很少,經營成本低。國際棉商有著上百年的經營探索,積累了大量經驗,有著合理、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
2、人才優勢。在中國,國際棉商大量高薪聘請本土棉花經營精英,實現本土化經營,而國內棉商則面臨優秀經營人才流失的困境。
3、強大的資金實力。上百萬噸的經營量需要巨額資金,這一點國內企業難以望其項背。
4、渠道優勢。在外商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就是買全球、賣全球,可以全球資源調配。
5、避險工具的運用。這一點是國際棉商之所以能夠生存發展、風險控制和大規模經營的成功秘訣。
中國棉商的3個特點:
1、市場雜亂,競爭無序,產能過剩。有關數據顯示,盡管中國擁有資質的加工收購企業不到9000家,但據稱各地沒有資質的棉花流通企業遠遠高于這一數字,估計在18000家以上,加工能力已達3000萬噸。而近幾年,中國棉花產量不過為600-700萬噸,世界棉花產量也僅為2600萬噸左右。
2、資金匱乏,規模偏小,風險抵抗力差。目前,中國棉花企業采購資金的60%以上是由農發行提供棉花購銷貸款。中國棉花企業規模普遍不大,風險抵抗能力極差。
3、在避險工具運用上顯然不足。絕大部分涉棉企業還沒有使用期貨市場為現貨經營進行風險規避,也是企業做不大的重要原因。
下游需求增速放緩:從當前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看,紡織行業的發展已經峰回路轉,結構不斷升級,棉花消費增速將放緩。
當前,中國紡織行業的發展已經達到了頂峰,利潤空間越來越薄,甚至達到了虧損的邊緣。整個紡織行業步入了寒冬,發展增速開始放緩,中國紡織行業加速洗牌和整合,而棉花消費增速也將隨之降低。
近幾年,中國社會紡紗量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幅,其中2006年社會紡紗量為1722萬噸,同比增長21.9%。根據筆者最新測算,2007年中國紡紗量也將達到1985萬噸,同比增長15.3%,增速降低了6.6%。社會紡紗量和棉花消費的降速將是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
應對策略:人才和正確的運營模式并舉
國際棉商已經進入了中國,覬覦中國市場這么久,他們更明白如何在中國市場施展抱負。如果你是中國棉花加工貿易行業的一員,你是否已經嗅到一股股的血腥味道在遠處飄來,是否已經意識到潛伏在我們身邊危機即將變為現實?
筆者認為,如果要避免大豆產業的悲劇在棉花產業上重演,就必須研究國際棉商的經營策略和運作手法以及棉花價格將可能出現的變化,并采取正確有效的措施讓企業在這場國際化競爭中生存下去。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