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因素“夾擊”:服裝出口向內突圍
在勞動力成本增加及出口退稅下降雙重因素“夾擊”下,作為廈門重點大宗出口商品之一,廈門服裝出口行業陷入困境。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稍具實力的廈門服裝企業開始調整公司策略,嘗試“多條腿走路”,欲通過“轉戰”國內市場等方式尋求突圍。
錢越來越難賺
近日廈門一些服裝業的老板,普遍感慨錢越來越難賺了。
“人民幣一升值,做一百萬美元的生意,就少賺一百萬人民幣;勞動力成本今年也漲了20%,在總成本上增加了2%左右,出口退稅也大約下降了2%。”作為廈門服裝出口大企業,斯美泰董事長葉向陽對這些數據脫口而出。
但由于服裝加工企業仍處于“窩里斗”搶訂單的局面,成本上漲了10%以上的紡織服裝行業,漲價幅度僅在3%至5%之間,利潤明顯變薄。
“只能靠賺取員工的加班費來獲利。”另一服裝業者甚至向記者笑言。
另據了解,由于服裝廠的低成本投入,目前僅廈門湖里就聚集了上百家以承接“二次訂單”為主(幫拿到訂單的大企業代加工)的小型服裝加工廠。
“廈門以生產女裝出口企業居多,款式多不利于機械化生產,以往行業普遍依賴于廉價勞動力來賺差價,在目前勞動力短缺和低利潤下,變得越發艱難。”紡織服裝同業公會的有關人員如是表示。
海外辦廠有障礙
在行業目前普遍的困局下,近日泉州的紡織業者紛紛組團到越南考察市場,廈門紡織市場同樣傳出,廈門紡織業者將于近期“抱團”赴越南尋求變通。
不過,業者分析,廈門雖有企業看中當地的勞動力優勢和優惠舉措,對“抱團”出走的興趣濃厚,但這一舉動很長時間內仍將處于“意念”階段。
“這一說法,去年年底就有了,目前還是少數企業一廂情愿。”但廈門紡織服裝同業公會的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情況沒有明顯進展。
而這一舉動,在廈門市貿發局對外貿易處處長王榮江看來,短期內前景渺茫,“在目前的越南市場格局中,不要說廈門的紡織經營者,就是連廈門商人都十分少見”。
王處長認為,境外設廠不是“喊一喊”,一家單獨的廠或者公司就能夠實現的,而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問題:一個企業要成功設廠,要看當地的產業鏈是否完整,相關的上下游配套企業是否都有,這些都成為廈門企業到外地設廠的一個重要障礙。
國內初嘗“甜頭”
在市場面臨上述“拐點”時,廈門一些早前就穩扎穩打走國內市場的服裝企業,顯得輕松許多。
“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反而是招工難,缺熟練的技工”,上述的中悅服飾,在目前的困局下,反而擴大生產線。而其底氣十足在于,與廈門做“訂單”的眾多服裝企業不同,其旗下擁有自己打造的六個品牌,產品基本面向國內市場。
正是看中國內市場可以避免外貿目前遭遇的諸多困境,不少大型服裝出口企業已經率先“轉頭”兼顧國內市場,并初嘗“甜頭”。
去年,廈門主要服裝出口企業斯美泰就選擇聯姻廈門女包制造企業“黑眼睛”。“我們目前的外貿已經做到1.5億元人民幣,短期內突破難。而在與黑眼睛合作后,就輕松掌握了其在國內的300多個網點銷售”。斯美泰董事長葉向陽用“多條腿走路”來描述自己的策略突圍:利用“黑眼睛”這一馳名商標做國內名牌服飾市場,預計今年利潤將占公司的40%。
據行業公會透露,目前不少企業有轉戰國內市場的勢頭。
“做訂單,可以快速回收貨款,而面向國內市場時,要管整個產業鏈,包括上游設計、營銷及下游的銷售終端的控制和管理,要求資金量比較大,特別是流動資金要求很高。”行業公會有關負責人認為,雖“內貿”利潤有高于“外貿”利潤數倍的說法,但已經習慣做“大訂單”的經營者,在做出這一決策前有“多條腿走路”的意愿后,需要做足艱難和耐心的準備,仍不可貿然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