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庫存困擾價格指數
近日公布的1月份CPI年率上升7.1%,刷新逾11年來最高記錄,但是衣著類商品價格指數卻下降1.9%,數字的反差成為服裝紡織領域的熱門話題。
然而記者經多方調查后發現,其實這次衣著類商品價格指數下降并不是“新聞”,2007年以來,各地衣著類商品價格普遍處于下降浪潮中:2007年5月,衣著類商品價格同比下降0.1%;7月,廣東衣著類商品價格同比下降1.9%;10月,全國居民衣著類商品價格同比下降1.3%;11月,全國居民衣著類商品價格同比下降1.4%……
巨大庫存量是主因
在談及衣著類商品價格走低問題時,我國服裝紡織領域資深分析師、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告訴記者:“巨大的庫存量是導致這一現象的‘罪魁禍首’,它也是眾多服裝企業多年來面臨的一個難以解開的死結。”
眾所周知,某種商品價格的上漲與否不僅有需求拉動的因素,也和成本推動、市場預期有關。而我國服裝紡織商品中,近90%供過于求。有關調查亦顯示,我國服裝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速度遠遠高于出口增速,也高于同期國內紡織服裝零售額的增長幅度,產能過剩矛盾便日益尖銳。
2007年,我國的服裝庫存量已占到了產量的20%,約為120億件,服裝庫存的價格總量超過3萬億元,每年的增幅還保持在5%,而盤活的總量每年僅為100億元。“這些數字說明,全國每人有相當于10件的消費量,這么大的庫存量,不對衣著類商品價格指數造成影響就顯得不正常了。”汪前進無奈地表示。
遭受雨雪災害的安徽、湖南等省的服裝企業主也向記者坦言,受雪災影響,交通受阻,服裝產品沒有及時運出,也在客觀上增加了一定的服裝紡織庫存量。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2008年1月,衣著類商品價格指數同比下降1.9%并不是市場的一時現象,這是我國服裝市場現狀的客觀反映,只要庫存量問題一日不解決,價格指數下降問題就很難解決。
服裝產量同消費者購買力形成矛盾
安徽白馬服裝商城總經理汪淪告訴記者,服裝產量的逐年增加和消費者購買力的相對減小也是造成衣著類商品價格指數下降的一大原因。
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國。2007年國內全行業服裝產量在600億件左右,其中出口約390億件,占全部產量的65%左右,而在國內流通的也在200億件以上。
在服裝紡織出口方面,美國是我國的重要出口國家。美國的次貸危機、我國對服裝紡織的出口退稅率下調了2個百分點、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值超過10%等因素,使得服裝企業出口服裝的利潤空間逐漸狹小,大量的服裝紡織出口受阻,這直接增加了我國國內的服裝紡織庫存量。
隨著房價、物價的不斷上漲,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相對下降。一位房地產業內人士曾估測,在新購房人群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每月償還按揭房貸占家庭收入的30%以上,而按揭還款占到家庭收入50%的也有30%左右。“房價不斷上漲,購房、還貸讓人們的經濟狀況受到了影響,在客觀上增加了服裝企業的庫存量。”汪淪分析說,“另一方面,由于股市、基金的持續低迷,許多投資者苦于資金被套,也對其實際購買力造成了一定影響。”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