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記者從“新”解讀浙江
浙江在線特派記者李敏、周娜、梁國瑞、余家鋒3月5日發自北京
這是第三年的見面會了。兩年前,當中外記者聚焦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浙江代表團。浙江代表團的大氣、積極以及實干的氣度,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8年3月5日,浙江代表團再度主動推出中外記者集體采訪會。積極、鮮明的主題:以“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的姿態迎接紛至沓來的中外記者。
七位人大代表:蔡奇、毛光烈、陳小恩、楊衛、張新建、李大鵬、邱繼寶應邀受訪,就中外記者關心的話題暢所欲言,精彩紛呈。
杭州和寧波的市長、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浙江大學的校長、三名知名企業家,用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詮釋了一個響亮的主題:浙江是創業富民的浙江,浙江是不斷創新的浙江。
發展和創新,成為貫穿整場問答的熱詞。本次浙江代表團集體采訪會,通過浙江衛視、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等進行了現場直播,117家新聞單位,200多名中外記者赴會,30來萬人次的網友點擊關注。
民生之“新”:社保的4個“華麗轉身”
“民生”話題果然被重重提起。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陳小恩被記者第一個“點名”,被問及浙江如何創新實干,去改善社保民生難題?
陳小恩嫻熟地用一組數據回答了記者:浙江省的勞動保障工作也是走在全國前列的。
浙江有經濟實力加大對社保的財政投入,從2003年以來,各級政府投入到就業再就業35個億;到去年年底全省城鄉就業人員已經達到了3250萬人,五年以來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員325萬,特別是幫助了119萬下崗人員再就業。
每年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就業的勞動力每年將近60萬。另外城鎮失業登記逐年下降,現在降到3.27%,低于全國4%的水平。
五大保險的面積進一步擴大。比如養老保險全省突破一千萬大關,去年達到1076萬人;基本醫療保險達到855萬人;企業養老金的結余全省達到604個億,支付能力達到28個月;目前退休人員養老金達到1310元,在全國水平是最高的。
浙江省農民工有1800萬,其中有530萬是來自外省。針對外來的務工人員,浙江也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目前浙江最低工資標準里面的最高檔是850元,這一項也是全國第一。
這一個焦點問題被反復提及。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市長蔡奇告訴中外記者,杭州把所有的外來務工人員都親切地稱為“新杭州人”,這一名詞的背后,是外來務工人員基本上享受到了“同城待遇”。寧波市長毛光烈面對媒體的發問,底氣十足地回答:“寧波的外來務工人員不僅享有五保,還有第六保——生育保險。”
陳小恩代表用“四個轉變”總結了民生社保之新:從單位自保到社會大保障轉變;從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轉變;由政策調整向法規,法律規范轉變;由城鎮保險向城鄉統籌轉變。
浙江鄭重地宣布,已經建立起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勞動保障體系。
當然,一直因房價問題被聚焦的杭州也繞不開房價的問題。
蔡奇坦言,對大家反映比較多的住房問題,已經著力加強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設,首先是對低收入群眾的住房難采取了租、售、改三管齊下。對于符合經濟適用住房的條件但又沒有錢購買房子的“夾心層”,杭州也采取了經濟適用租賃房和租賃房等辦法來解決。針對外來務工創業人員,杭州已經推出了創業人才公寓和外來務工人員公寓,妥善解決他們來杭州創業務工的居住問題。
蔡奇也正面回應了“天價房”的質疑,表示這種惡意炒房的行為已經引起政府關注,并進行了處理。
“這是破解民生七難中的一個例子,只要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熱點難題,我們都要用心去解決。”蔡奇代表承諾。
“住在杭州我想還是可以成為一個流行語,歡迎大家到杭州去生活。”蔡奇這樣結束自己的回答。
城市之“新”:清晰勾勒發展藍圖
寧波是臨港工業城市,記者們關心,節能減排指標制約加上勞動成本的上升,會不會對當地制造業經濟發展造成壓力;寧波是不是會走珠三角的老路:企業外遷或者內移。
毛光烈代表解釋,要發展,要又好又快的發展,寧波已經提前進入角色,加快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步伐。
寧波是能夠應對起挑戰的。“去年我們萬元GDP能耗下降4.1%,COD下降7%,二氧化硫下降15%,比較好地完成了節能減排的工作計劃。”這已經成為了推進寧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措施,提高了發展質量,有利于改善環境,更有利于造福人民。
寧波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作為臨港工業城市,制造業基地,正在積極地“走出去”。
當記者把城市如何創新的問題拋給“博士市長”蔡奇時,他的回答也有學者的深度——“打造生活品質之城”。
與寧波“走出去”的思路相呼應,杭州選擇了“國際化”。
蔡奇這樣表述杭州的定位:“杭州是美麗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休閑旅游城市。經濟總量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名第二位,副省級第三位,我們的目標是瞄準世界一流的城市,建設具有國際水準的生活品質之城。”
具體的路徑是,產業發展要提高開放度,加強與世界500強企業的合作;文化藝術也要加強和國際友人的交流交往;再者就是旅游國際化。
科技之“新”:科研力量“頂天立地”
在浙江,最能代表自主創新、科技創新實力的,就是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學。
“空降”至浙大一載有余,校長楊衛深刻感受到了這所高等學府的迅速發展。“我在幾個月前,訪問劍橋大學,把我們西湖的畫冊給了劍橋大學的女校長,她看完后回了一封信,說在這樣美麗的風景城市,一定能夠孕育出一流的大學。”
來自杭州的一位浙大畢業生網友,提問楊衛代表,來到浙大以后圍繞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確定定性處理的辦學理念,提出大師、大學、大樓辦學精神三維一體的目標,你到浙大已近兩年,整個建設進程是怎么樣一個情況,對此是否滿意?
楊衛的回答洋溢在臉上,一份欣慰。“應該說浙江大學在最近的一兩年間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我們在科研,在發表高水平論文,在發明專利,在國家的基金等等方面,在全國都名列前茅。”
楊衛眼里的浙江大學,應該是屬于一種動力性發展的學校。所以浙江大學選擇“大師”、“大樓”、“大學”精神這樣三維一體的發展路線。
“同時我們已經制訂了‘頂天立地’的科研發展戰略。”楊衛代表介紹,政府報告里提出的國家中長期規劃16個專項,浙江大學在其中的11項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同時浙大也積極申請國家實驗室和國家的工程重點。
這位“院士代表”的希望是,浙江大學能代表浙江省的科技創新實力和方向。
面對中外媒體,毛光烈也從寧波的視角去解讀浙江的自主創新:“寧波正大力推進自主創新,通過創新促進創業,我們去年財政投入的科技經費和企業投入的科技經費都增長50%以上。最近浙江省有一個科技進步評價,我們得到第一名,專利申請現在還是繼續上升,在全國是第二位,這些專利都基本上轉化成了生產。而且我們還實施了另外一個專利,叫做專利、品牌和技術標準戰略,提升我們的創業水平。”
一個讓寧波市長引以為豪的數據是,去年寧波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已經達到80多家。
企業之“新”:創新是一把金鑰匙
不僅創業,還要創新。浙江企業“騰籠換鳥”,讓許多中外記者吃驚。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信息化這樣的術語出現了15次之多。如何跨越數字鴻溝,在農村實現信息化成為記者關注的問題。
一組數據印證了浙江在這一問題上的成功之處:目前全國城市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7%,農村為7%。在浙江,互聯網落戶率在全國排名第二,其中農村的互聯網普及率已經接近20%。
全國人大代表張新建是中國互聯網最早的建設者與運營者,擁有30年的電信行業管理經驗。對于農村信息化,尤其在互聯網落戶農村上,張新建向人們展示了一套成功的創新經驗,即政府層面政策鼓勵的同時,通過改造價值鏈讓利于農民。
面對“尋找有效適應農民需要的通訊手段”的這一鴻溝,張新建今天再提浙江農村信息化的創新思路,請風投公司,或者IT業的精英們加入到農民信息化中來。
“假如維持傳統的制造模式不變,等于土槍拼大炮,死路一條。”過去的飛躍集團,一個縫紉機只有一個工人,100多斤重,賣價不到100;而現在,用新技術、新材料,重量只有50斤。若不是創新,浙江飛躍集團的縫紉機也難以打開如今的局面。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飛躍”縫紉機已經成為全國縫制社會行業的排頭兵,在世界上打響了“中國制造”的品牌。
去年以來,國家采取了宏觀調控,出口退稅下調,人民幣相應地升值。新華社記者感到吃驚,面對這些如何化解這些壓力,浙江企業如何能這么坦然的面對和順利的化解?
“浙江提出創新,對企業來說,就是給了一把金鑰匙。……跟隨宏觀調控的步子,飛躍集團的策略也跟著改變。我們思考更多是怎樣將縫紉機賣得貴賣得久。這就是答案。”邱繼寶如是說。
浙江康萊特集團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為一位身兼企業家和科學家雙重身份的人大代表,李大鵬認為,一個企業發展或者一項科研成果要獲得成功,就必須站在技術的前沿。一項新的技術可以帶來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李大鵬提到了他們最近研究成功并獲得專利的一個中藥提取技術,這在世界上尚屬首創。這項技術在產業化以后,可以使藥物生產成本降低25%以上,而且使中藥提取的純度大大提高。
僅這一個產品的創新,就可以為國家節約10萬噸石油制成的有機溶劑,“如果這項技術在全國推廣,可以為國家節約數百萬噸,甚至數千萬噸石油資源。”
幾位企業家的生動解讀,一個“新”字,道出了浙江企業從創業階段邁向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