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洗染業亟待破解“三大難題”
春季來臨,大量換洗衣服進入洗染店,有關投訴也日益增多。從無錫工商局獲悉,洗染投訴呈逐年上升趨勢,今年以來已達30起左右。而業內人士稱,洗染糾紛頻發,很大程度上源于這一行業缺少管理規范,準入門檻低。
新成立的市洗染業服務協會負責人薛義強稱,全市洗染企業有六七百家,每年有1.2億左右的營業額,其中水洗和干洗分別占60%和40%。體制改革后,許多小洗染店紛紛出現,遍布各老新村和住宅小區。這些企業人員設備落后,加工工藝差。如一套干洗設備一般在80萬元以上,而這些小店多為兩三萬元的二手干洗機,有些店的干洗機干脆是擺設,接了衣服仍是水洗。這些小店成本低,洗衣價格也低,如在一些大型連鎖洗衣店干洗一套中高檔西服三十元左右,而在這些小店只需8―10元。一些小店為獲取更多的利益,還偷工減料,以水洗冒充干洗,對一些浴室、旅館的毛巾等用品僅脫水、烘干、加些香精就了事。這些小店的大量出現,導致了市場惡性競爭。一洗衣店老板說,三年前普通洗衣粉1公斤批發價為1元多,現在已漲到8元,但洗滌價格好幾年都不敢漲。
從業人員素質低,持證上崗者少是該行業的又一弊病。在風雷新村一間10平米左右的干洗店,記者拿了一件棉衣去洗,店主半天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干脆連連搖手:“你到別處去洗吧,我們無法保證達到你的要求。”按照規定,從事洗衣行業的人員必須持有相關的資格證,具備洗染業務基礎知識,如了解服裝布料及纖維特性,根據服裝的質地、顏色、加工制作工藝等,來確定服裝是干洗還是水洗,用什么樣的溶劑來洗,用量多少等等,以保證洗衣的質量。而目前我市洗染業三四千從業人員中持證上崗的僅為2%左右。
“洗染業的另一短腿是行業難以規范管理。”一業內人士認為。我省對洗衣質量有標準,但由于是推薦性標準,難以在眾多企業中推行。而對這些店的廢水、廢氣排放等也無相關標準。同時,許多小店只是憑經驗來判斷衣服該干洗還是水洗,至于用多少洗滌劑,用什么洗滌劑,溫度是多少等等,也沒有相關技術規定。這都給行業管理帶來難度。商務部去年出臺了《洗染業管理辦法》,規定逐步淘汰開啟式干洗機等,但相關管理、督促措施還沒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