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的禮服邏輯
亞歷山德拉·拜妮(Alexandra Byrne)贏得本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的當晚,她就好像在去超市的路上,偶然經(jīng)過柯達劇院,剛好聽到有人喊她的名字,她就上去了。我們這位手捧著第80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大獎的設計師,像一顆梅干菜直愣愣地杵在奧斯卡頒獎臺上,我想很多時尚評論家還是會出于禮貌把頭扭開,因為她贏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與她當晚的裙子形成了一個頗有諷刺意味的畫面,她本人被紐約知名時尚評論家評為當晚最差著裝之一。
確實,《伊麗莎白:黃金時代》里的服裝遠比電影本身要好看得多,甚至有人懷疑這是該電影在開拍前期就已經(jīng)預謀好了的,近年來人們不斷猜測:從近年來的獲獎規(guī)律看,只要是歷史題材,碰上繁瑣的服裝工藝,窮奢極欲到矯揉造作的宮廷裝,用金線縫起每個接口,大量地用天鵝絨和綢緞,奧斯卡的服裝評委一定暈菜不已。
女王猛然間發(fā)現(xiàn)情人的背叛,在愛情的打擊下痛下決心——懷春少女死去,國王之心醒來,然后她開始穿上束胸衣、戴上假發(fā),在臉上涂滿白粉,在表現(xiàn)一位女性角色心理的重大轉(zhuǎn)折時,服裝往往是最有力的表白。
這部電影企圖“童貞女王”和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互為因果,好像伊麗莎白女王之所以成為偉人,是因為性壓抑。
通常我喜歡在設計師的服裝里揣測他們的心路歷程,這種樂趣絕不比看電影本身少。比如《伊麗莎白》女王猛然間發(fā)現(xiàn)情人的背叛,在愛情的打擊下痛下決心——懷春少女死去,國王之心醒來,然后她開始穿上束胸衣、戴上假發(fā),在臉上涂滿白粉,在表現(xiàn)一位女性角色心理的重大轉(zhuǎn)折時,服裝往往是最有力的表白,你只要看伊麗莎白如何在仆人和大臣的張羅下,繁瑣地穿衣,便能感覺到這姐們已經(jīng)對愛情是死了心了——但如果是企圖要以“童貞女王”和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互為敗因成果,則好像伊麗莎白女王之所以成為偉人,是因為性壓抑,編導們簡直像頒獎臺上拜尼的裙子一樣,顯得有點自閉且內(nèi)向。
如果電影故事本身欠缺說服力,服裝語言也會跟著蒼白,好比商場里為奪人眼球而日夜趕制的促銷海報,賭咒發(fā)誓說柜臺上陳列的手紙比別家便宜,但仍不能改變2007年物價平均升高4.7%的事實。
名利場往往是這樣一條規(guī)律:你有什么才華和品行遠不及你穿了條什么樣的裙子來得重要。每年的奧斯卡紅地毯正是這樣一個光景。亞歷山德拉·拜妮選擇的裙子與她的服裝設計才華有什么直接的關系嗎?不一定,但當晚人們看的是你穿了什么,而不是你做了什么。如果她穿這條裙子去任何一家公司應聘,百分之八九十會被拒之門外。當你想從她的裙子中揣摩她的才華時,她拒絕了,確切地說,這條裙子拒絕了:在聚光燈閃耀下,她裙子的顏色連同她這個人顯得黯淡無光,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