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成功重于機遇成功 走近義烏無縫針織產業
從北京到義烏的航班極少,盡管這樣,記者還是帶著特別的好奇,飛往這座以小商品聞名于世的城市。義烏機場很小,但無縫針織內衣的廣告做得鋪天蓋地。身邊穿行的多為來自各地的商人,這些廣告顯然在向敏感度極高的商人,還有作為記者的我發出強烈信號:義烏的小商品中一定蘊藏著無縫針織內衣這個不小的產業。
產量占全國八成
兩年前,在全國紡織行業工作會議上,義烏市就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無縫針織服裝名城”。從那時起,這里無縫針織產業的集群優勢和整體品牌形象就得到了權威的肯定。
義烏無縫織造行業協會會長陶建偉向記者介紹說,經過多年的積累,義烏已形成了以襪業、針織品、無縫服裝為核心的配套產品體系或者說是產業集群,基本形成了從研發到設計以及配套生產各種技術服務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隨著第三代無縫針織產品概念的提出,其產業鏈也日趨完善。
義烏商業文化源遠流長,目前,全市擁有無縫針織服裝生產企業150家,從業人員近2萬人,各類生產設備2.5萬臺,其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電子提花針織機3000多臺,后道輔助設備6000多臺,占全國無縫針織產品總產量的80%、全球的15%。目前,義烏年產無縫針織服裝8000多萬套,年銷售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銷售網絡遍布全國各地,產品遠銷美洲、歐洲、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義烏無縫針織行業還大力引進了大量世界先進的無縫針織圓機、電子提花專用機、定型機、染色機、烘干機等,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配套功能。
對義烏的無縫針織生產企業來說,因其占有無縫機械設備數量的絕對優勢及在國內外的出色表現,短時間內就從國內繽紛的針織服裝行業脫穎而出,成為全球最大的無縫針織服裝生產集聚地和出口基地。
培育產業集聚效應
義烏無縫針織服裝作為新興優勢產業,盡管發展歷史不長,但設備技術和產品的科技含量卻很高,產業密集程度和區域特色也十分明顯。據當地企業介紹,無縫針織是以設計和技術為基礎的產業,產業研發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相對傳統紡織行業來說較大,任何企業想壟斷技術和資源都是極其困難的。因此,要保持這一產業的健康發展,就需要對產業及相關技術、技能和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配置,需要專業管理和分工合作,更需要聚集效應。只有產業鏈,沒有一定的聚集度,或只有產業聚集度,沒有完整產業鏈,都不可能產生持久的競爭力。因此,產業的聚集和產業鏈的優化,對義烏地區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當地企業談到,如果一家企業擁有良好的企業形象,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擴大市場對該企業產品的有效需求,這樣可通過無形資產外溢,惠及聚集地的其他企業。同一產品的眾多企業聚集在一起,本身就具有擴大聲譽的優勢,易于獲得國家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從每年義烏注冊無縫生產企業數量不斷上升來看,也說明了這一點。
解決“天花板問題”
在義烏采訪時聽得最多的是企業立志做自主品牌的心聲,這是義烏無縫針織服裝行業共同的愿望。但很長時間以來,以外貿養內銷、以訂單練技術等一系列的戰略構想在當地企業中形成普遍性。每年,義烏都有大量的無縫針織產品出口世界各地,但由于缺乏知名品牌,這些產品大多以加工形式走出國門,產品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因此,當地企業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成也貼牌,敗也貼牌”。
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義烏企業的面前,一旦該地區貼牌加工的價格優勢不復存在,那些依靠外貿生存的企業又將如何進一步發展?因此,從做加工到做品牌,義烏無縫針織企業意識到應該有個改變了。談到這個問題時,有著經營企業經驗的陶建偉道出了自己的觀點:品牌需要個性,無縫針織產品要品牌化發展,開發無縫針織時裝不失為一條理想的途徑。由于時裝化產品差異性較大,品牌個性較強,能夠有效避免同類產品的價格競爭,而將市場競爭的焦點轉向設計風格、產品個性、市場定位,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目前無縫針織產品的“天花板問題”。
無序競爭無贏家
義烏無縫織造協會成立于當地無縫產業快速發展的時期,可以說是應運而生。自2005年11月該協會成立以來,身為會長的陶建偉也進行了角色的轉換,將大部分精力從經營企業轉移到協會工作上來。“比如說行業利潤下降,由于大家盲目的價格戰,規模大了,產量大了,而效益卻上不去,技術人員也比較缺乏,人才競爭也缺乏規則等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協會出面協調和引導,所以作為會長,我不能在其位不謀其政,力求為行業和企業干些實事,而加強行業自律,規范行業競爭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義烏是全球加工制造生產要素價格最低的市場,無縫針織業的競爭優勢很大部分來自于環境優勢。這樣的市場特點造成了不少無縫針織企業短視的生存觀,認為只要產能提高就會有優勢,但是,這種低價產品不但削減了企業的利潤,而且還帶來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因此,短時間的繁榮只是機遇的成功,而非戰略的成功。一旦環境改變了,就必然要面臨新的問題和新的抉擇。
記者在采訪中深切感受到當地企業加強行業自律的意識正在加強,他們已認識到市場培育的重要性。在采訪的幾天中,當地流傳的“無序競爭無贏家”這句話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