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出口退稅擬再降4% 豫企價格難提
在人民幣不斷升值和出口退稅一降再降的雙重壓力,國內的不少紡織企業轉外貿為內銷,一時間,國內紡織市場風起云涌,河南紡企面臨重新洗牌。
“如果今年紡織品的出口退稅再下調4%的話,我不得不考慮重新換個工作了。”一位河南紡織企業員工3月5日在第一紡織網上留言。
3月1日,在上海正在舉行的華交會上爆出,近日服裝紡織的出口退稅可能還會下調,調整幅度將高達4%。
消息雖未得到國家的正式證實,但國內的眾多紡織企業紛紛變外貿為內銷,布局國內市場,一時間,國內紡織市場競爭加劇。以量取勝的河南紡織企業的生存頓生變數。
再下調將是必然
據了解,服裝紡織行業的出口退稅政策再次調整不是空穴來風。“政策調整的具體細節正在研究之中。”國家稅務總局進出口稅收管理司的值班人員在電話中這樣介紹。
盡管在正在進行的兩會上,行業協會和多家企業代表仍舊沒有放棄試圖游說政府部門逐步調整稅率的信心,但政府主張一步到位的決心相當堅定。
目前,我國的出口退稅政策有三個層次:第一類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品實行完全退稅;第二類是部分退稅,涵蓋除高附加值和資源類產品以外的其他所有出口產品;第三類是取消出口退稅,圈定在“二高一資”的資源類企業。退稅率分別為17%、13%、11%、9%、5%五檔。
李秀明分析,國家一再連續調整服裝紡織品出口退稅政策,在于中國制造的服裝和紡織品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意在調整貿易結構,調高產品檔次,提高企業競爭力。
然而,盡管中國一再連續降低出口退稅,可美國、歐盟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作為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則對所有產品實行完全退稅政策。據此推算,中國的紡織品企業其實要比海外競爭對手多擔負4%~17%不等的增值稅。
與此同時,人民幣一再升值,即將步入“6時代”。在雙重壓力下,不少外貿企業不得不提高產品價格,保證企業利潤。
3月3日,華交會上,長三角和山東的不少紡織服裝企業聞風先動,集體漲價,漲價幅度在5%以上,以提前尋求規避對策。
此外,不少長三角的紡織廠商在華交會上紛紛表示,增加內銷比例將是今年的生存重點。
“這個動向對河南紡企的影響比較大。”李秀明表示。
豫企難擬提價空間
相對于長三角、山東等地的外貿紡織企業,由于河南整體的紡織業直接出口量不大,擬再下調4%對其影響較小。據了解,去年前11個月共完成工業總產值931.29億元,同比增長38.83%,而出口交貨值52.78億元,同比增長也僅有9.07%。
但對于河南出口量較大的紡織企業,如新野紡織、鄭州四棉、清陽針紡以及榮光鞋業、駱駝鞋業和太可思服飾則影響較大。新野紡織的工作人員向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如果按照去年的出口量來計算下調4%對企業帶來的影響,直接損失表現在數字上可能將是高達上千萬元的利潤。
與長三角的外貿企業不同,省內的紡織企業大都表示提價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漲價,提升的空間也十分狹小。
據李秀明介紹,河南的紡織業表現在量上,全國第五,但由于省內企業大都處于產業鏈的上游,技術設備相對落后,產品檔次較低,在市場上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優勢,估計將會倒下一批企業。
據有關業內人士表示,在人民幣不斷升值和出口退稅率一再下調的背景下,廉價的出口將轉向開拓國內市場,內貿市場的競爭將不斷增強,尤其是有著巨大消費市場的中原市場,更是國內眾多紡織企業關注的焦點。
對此,河南省內的部分企業倍感生存壓力,甚至直接感言,“能賣出去就成,不指望趕漲價的風,畢竟生存要緊。”更有消息傳出,一些中小型紡織企業已開始著手裁員、甚至做好了轉行準備。
李秀明表示,河南紡企并不是沒有機會,資源和勞動力依舊是我們的優勢,但真正能實現突圍的是實現設備的革新和生產技術的創新,從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上尋找突破口,開發新的、有特色的產品和高附加值的產品。他預測今年的河南紡織業總體,包括出口,依舊呈增長趨勢,只是增長速度有可能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