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一”故事
2007年11月中旬,日本重機公司在越南舉辦了全球供應商年會,陳啟鴻安排好廠里的事宜就前往越南,年會結束之后又匆匆趕回重慶。濃霧給冬季的山城增添了幾分寒意,卻絲毫沒有影響到廠里員工的工作熱情。不僅因為大家早已習慣這樣的霧,還因為在這個冬季重慶零一將陸續遷入新居。
2007年歲末,本刊記者西行。到達重慶之時,陳啟鴻尚在越南。在公司員工的帶領下,筆者走進了位于重慶南岸區的長江工業園區。重慶以渝中區為中心,北面的江北開發區以外貿經濟為主,南面隔長江是南岸開發區,為重慶新的經濟熱土之一。長江工業園區位于南岸的東北角,臨近長江,與朝天門碼頭隔江斜望。出租車司機們茫然的眼神告知筆者的是:長江工業園區是一個嶄新的開發區,就在這個新區里,坐落著重慶零一的新工廠。
園區的配套設施雖尚未完善,但道路、綠化等已經建設到位,已有許多企業搬遷進駐。制造業是重慶的支柱產業之一,尤其是汽車、摩托車制造聞名全國。目前進駐長江工業園區里的企業大多屬于制造領域。當筆者到達新廠時,廠門還在修建,公司的廠名標志尚未安裝,但寬闊的廠房里已有工人作業時的聲響傳來。跟一些公司建分廠的情況不同,這片新土地將承接整個零一公司。幾天后,當陳啟鴻坐在零一老廠的辦公室中與筆者聊起“零一”故事的時候,公司經歷的歲月痕跡似乎又凸現在他的心頭。
回首:成長的歲月
今天的重慶零一,從組織身份看是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當前零部件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單位,從生產領域來說是國內縫紉機等設備軸類部件的專業制造商。一直很好奇: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零一公司?偏居內陸的軸類生產商與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零部件專業委員會主任單位身份的重疊,引起了筆者的興趣。到了2008年,零一公司將迎來建廠50周年慶。曾經在大躍進的年代,一個為大煉鋼鐵生產鞋、服裝、手套等縫制勞保用品的工廠經過半個世紀的變遷發展成為一家為汽車、摩托車、縫制設備生產精密軸類的現代科技骨干企業。
早在1960年,零一的前身就曾實現家用縫紉機電機聯動化生產,成為當時重慶市手工業系統的紅旗工廠。20世紀70年代的“三大件”,自行車、縫紉機、手表被賦予象征國民優良生活的特殊意義。家用縫紉機在政府的鼓勵下得到大力發展。零一削減雨衣生產計劃,調整產品結構,先后試生產家用縫紉機機針和軸桿。技術、經驗、設備的缺乏,兩次試制都以失敗告終。1975年,重慶縫紉機廠建廠投產需要零部件配套,零一公司抓住機會選擇家用縫紉機針桿、壓緊桿作為新的攻關方向。派人員前往上海、西安等地學技術,與重慶縫紉機廠開展關鍵工序對口崗位培訓,采取這些措施之后,3年時間內,“外行”的零一成功地完成了任務,實現批量生產。1978年被國家輕工業部列為定點生產縫紉機針桿、壓緊桿的專業工廠之后,公司進入全國縫紉機零部件配套體系,開始了正式為縫紉機整機廠配套的歷史。
80年代中期,隨著家用縫紉機市場供大于求,零一走上了工業縫紉機配件的發展道路,實現新的轉變,與標準、三菱等多家企業攜手共進。到了90年代,利用公司在精密軸桿上的生產優勢,開發了汽車、摩托車的零部件,加快產品結構的調整步伐。1997年,在工廠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之后,“重慶零一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的公司稱謂出現在世人面前,并發展延續至今。今天業內熟悉的零一公司,依然是日本、韓國、德國、美國、臺灣地區及國內多家知名整機企業的合作伙伴。重慶零一從生產勞保用品發展到家用縫紉機零件,再到工業縫紉機零件,而后拓展到汽車、摩托車精密零件制造。在國內,像這樣實現不同領域之間成功轉型的企業并不多。
紀念:遇洪的日子
從長江工業園區出來,筆者跟著公司的班車回到了位于南岸上新街的老廠。從郊區到城區,路在山地間盤旋。南山之下,有零一舊廠。走進正門,右側的布告欄里貼滿的照片吸引了筆者的目光。照片里,盡是洪水、亂石和公司員工們忙碌的身影。同時想起,在新廠大門對著的草地上,有一塊一米見方的石頭特別引人注目。在員工們的眼里,那一塊大石就是一個永恒的紀念。不久之前,這塊赭色的大石被洪水裹著撞擊過老廠的建筑。
2007年7月17日上午11時許,零一公司遭受到歷史上最大的泥石流及山洪襲擊,巨大的泥石流及山洪從公司穿墻而過并從地下沖破辦公樓底層車庫的鋼筋混凝土地面,形成兩股巨大的泥石流從公司通過,受災面積達3 000余平方米,造成數幢建筑物嚴重受損,廠區公路斷裂,沖走數輛汽車、數臺設備、數十萬件產品及若干檢測儀器和其他物品,車間數十臺設備及數萬件產品被巨石和泥沙淹埋。暴雨驟來,滿地山洪。但合作伙伴的訂單必須要及時完成,公司迅速成立“救災領導小組”。通過公司領導和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災害發生3天后,零一公司就恢復了正常生產。零一公司受災后,先后得到了政府機關、行業協會和兄弟單位的慰問和支持,幫助零一公司渡過了難關,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經營。
零部件企業發展至今,均面臨著躍上一個新臺階的發展局面。在洪水來襲之前,陳啟鴻就已經在公司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啟動了新廠區工程。這一次意外,直接加速了零一公司的搬遷。位于南山下的老廠四周是居民區,里面的廠房已顯陳舊。依山而建,地勢高低不平,廠房之間有臺階相接。受地理條件的限制,不利于工廠的進一步擴大,更不利于設備和零部件產品的大量運輸。站在零一公司新的發展路口,在陳啟鴻的心里有一個規劃。數十公里之外的南岸茶園新區,長江工業園里的新廠正在將規劃實行。
眺望:前行的道路
見到陳啟鴻的時候,他正穿著工作服伏案工作著。2007年的11月,國內縫制設備行業正值“寒流”之時。從市場來說,此時的零部件生產商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整機生產企業的效益關系到零部件供應商回款問題;另一方面,原材料、勞動力等企業運營成本的增加刺激需要進一步發展的企業轉變生產管理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
行業背景鮮明呈現,談起相關問題,陳啟鴻心中早已有思路和準備。在他的眼里,建設新廠是企業前進的必需。越南之行,參加年會的國內幾十家企業代表參觀了重機公司設立在越南的工廠,相比于國內平均成本為人民幣1 200~1 500元/人·月的勞動力價格,越南只要約合人民幣500~700元/人·月。國內企業不僅要面對各種價格因素帶來的成本上揚問題,還要面臨其他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挑戰和競爭。大家都不得不看到,曾經的低成本、低價格優勢逐步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趨向式微。零部件企業需要實現新的跨越。而企業負擔的增大與應收款問題卻成為大多數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桎梏。對于許多企業來說,資金問題已經關系企業能否進一步發展下去的關鍵所在。
資金吃緊也是零一公司的困難之處。新工廠建設起來,需要后續資金的跟進,以用于設備改造和更先進的加工設備的引進,以及新品研發等。雖有困難,但新廠的啟動對于整個零一公司來說是一件充滿希望的事。除了這些,前文提到的地理因素,也與零一公司的定位息息相關。“零一公司定位為‘精密軸’生產商。”陳啟鴻如是說。零一專注軸類生產,從縫制設備到汽車、摩托車等領域朝深層次發展,進一步提高制造水平的專業化程度。“企業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同領域的多樣化發展勢必會分散精力。”陳啟鴻將把“精密軸”進行到底。
精密機械,貴在品質。開闊的新工廠,除了有利于避免產品在制造過程因轉運頻繁受到損傷,更為產品實現自動化流水作業提供了寬敞的生產空間。在長江工業園里的零一公司占地近22 000m²,建筑面積有13 767 m²。目前,設備搬遷工作已基本完成,新廠區也已經開始投產,加工設備進入最后的調試階段。從山洪洗禮中重生的重慶零一,將在新的起點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