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高低兩端競爭“中國制造”亟待創新突圍
種種現象表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已高度關系中國經濟與社會安全,它是必須突破的“瓶頸”
各種各樣的“中國制造”,幾乎遍布了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北京大學2月27日公布的“中國制造藍皮書”稱,過去一年,“中國制造”在全球的影響力與份額依然在穩步擴大,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穩健成長的重要推動力。李寧服裝、匯源果汁、徐工機械、奇瑞汽車等一系列中國的知名品牌,以物美價廉的方式給全球范圍內的消費者帶來了生活的便利與舒適。
可在談及真正能夠在世界市場上有競爭力的“中國制造”品牌時,“中國制造藍皮書”的研究主持人、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雎國余向記者表示,這樣的品牌“當然也有,某些紡織品,某些食品,某些飲料,但是我想是有限的”。
隨著市場份額的擴大,中國制造業也面臨整體利潤下降、品牌的知名度不高等問題。它們雖然是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煩惱,但中國的政界和商界已不再等閑視之,通過提高創新能力來改變這樣的狀況,日漸成為上下一致的呼聲。
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自主創新”一詞出現了7次。
溫家寶指出,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包括“更加重視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并具體要求:加大對自主創新的貸款支持,堅持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完善和落實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加大政府采購對自主創新產品的支持力度。
“充分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鼓勵、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也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更多的人在關注,“中國制造”能不能在新起點贏得新的發展機遇。
應對高低兩端的競爭
“長期以來我國對自主研發資金投入不夠以及產學研沒能有效結合是造成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較低的重要因素。”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小組討論中,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元慶委員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目前面臨著兩大瓶頸:一是品牌推廣;一是研發實力。這些都需要政府從政策和資金層面給予支持。
華旗資訊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馮軍委員說,國家應扶持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海外建立企業“孵化器”。“孵化器”機構可以讓走出國門的企業集中辦公,并在稅收上享受相應的海外優惠政策。
河北工業大學微電子技術與材料研究所所長劉玉嶺委員認為,現在影響創新型社會建設的因素很多。在高校中,教師本身的創新能力不足,這成為難以培養出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原因,按照美國的一個標準衡量,現在教師中創新能力能達到30分的不足60%,10分以下的占18%,有的教師甚至得負分。另外,政府管理者的創新意識不強,技術人員革新、創新的意識差,對于創新不利的局面熟視無睹、習以為常,也是阻礙創新的重要原因。
科技日報社社長張景安委員說,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條件落后,引進是一條捷徑,但多年來我們引進的技術大多是資源、能源消耗型,并沒有掌握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要想具備競爭力,現在靠引進是不行了,惟一的途徑就是自主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副董事長董明珠,3月6日正式向大會提交了2個建議案,呼吁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鼓勵自主創新產品政策、加強科技專項資金撥付管理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濟生委員說,目前我國部分涉及國家安全的關鍵電子元器件和先進材料過度依賴進口,不僅使我國裝備研制成本大幅提高,而且也使我國裝備研制受到國外制約,嚴重影響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
“中國制造藍皮書”披露,2007年,中國制造業的GDP增加值達到13000億美元,在能源、化工、建材、紡織、家電、電子和食品飲料等十多個行業的百余種產品的產量都居于世界第一位。在中國家電行業,彩電、空調、壓縮機、微波爐四個產品占全球產量的70%左右。廉價的、無所不包的“中國制造”方便和豐富了世界市場,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成本,增加了世界的福利。
雎國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評論道,“中國制造”雖然出現在全球各個市場,卻大而不強。中國缺乏大規模的制造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制造企業只有3家;中國制造業總體的品牌競爭力不強。往往貼牌生產,聞名世界的品牌少;中國制造業高附加值產品少,勞動生產率低;缺乏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
芭比娃娃在中國蘇州貼牌生產,一個娃娃在美國市場上的價格是10美元,但在中國的離岸價格只有2美元,這2美元還不是最終利潤,其中1美元是管理費和運輸費,剩下的1美元中,0.65美元用于支付來料費用,最后剩下的0.35美元,才是中國企業的毛利。
由于缺乏核心技術,中國企業進口昂貴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支付高昂的專利費,依靠勞力、土地等資源的成本優勢,最終讓價廉物美的“中國制造”銷往全球。
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進入門檻低,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日漸被其他發展中國家侵蝕。
“中國目前面臨兩方面的國際競爭,”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統計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趙彥云說,“一個是以成本為中心的競爭,一個是以創新為中心的競爭,這是高、低兩端的同時競爭。”創新能力的弱項
全國兩會召開之前,2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發布了“2007年中國創新指數報告”(下稱創新指數報告)。
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在國際創新指數的綜合指數比較中,中國列第26位,創新能力在世界各國中屬中上游水準,在包括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在內的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即被國際社會譽為的“金磚國家”)當中,中國的創新指數位居第一
中國優勢在于創新資源能力、創新攻關能力、創新技術實現能力以及創新價值實現能力,加大創新投入和激發攻關能力推動了中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
雖然中國擁有“金磚國家”中最高的綜合創新指數,但在各方面并不是很突出。在創新人才實現方面與創新網絡方面,中國不如印度。
“創新人才實現”是指一國國內市場上工程師供給能否滿足需求,義務教育中科技教育、科學技術對激發青年人的興趣等方面的狀況。創新網絡能力,是指產學研一體化的程度
印度的最大優勢在于創新人才實現能力,以及創新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網絡能力。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