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在陣痛中轉型
編者按:全國“兩會”,誰在關注中國外貿?中國未來的外貿政策究竟走向何方?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傳達出進行外貿轉型升級的信號,究竟如何轉型?如何升級?“出口退稅”、“加工貿易”、“兩高一資”等政策調整的陣痛猶在心上,企業如何應對迷茫?本報綜合整理“兩會”期間委員代表諸多觀點,以饗讀者。
中國外貿在陣痛中轉型
“勞務成本急劇增加、原材料價格上升、人民幣堅挺……這些問題擺在出口企業面前,企業怎么辦?要么它就產業升級,要么就沒有利潤以至最后倒閉。”全國政協委員、美克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東明無奈地表示。而作為一家外貿企業,馮東明還要面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他的企業生產的家具主要是向美國出口,受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影響,美國的國內需求放緩,使他的企業雪上加霜。
所以,在日前召開的兩會上,馮東明最最關注的就是中國未來的外貿政策走向。轉型升級加大調整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傳達出進行外貿轉型升級的信號,指出要在保持出口平穩增長的同時,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出口結構,鼓勵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檔次及附加值;積極擴大進口,重點增加先進技術裝備、重要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及元器件進口。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厲無畏先生一直在關注中國的外貿政策調整。他認為,中國今后應該堅持當前的調整方向,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他說:“第一,我們不能靠出口大量資源來解決經濟發展問題;第二,不能把低價作為我們主要的競爭手段。我們調整政策,希望出口的不是高消耗、高污染的東西,而是附加值比較高的東西。”
一直以來,外資企業和加工貿易分別占據中國外貿、特別是中國出口的半壁江山以上,盡管在短期內推動中國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卻導致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實際收獲的利潤非常微薄。光鮮數字的背后,實際的利潤卻流入西方品牌廠商、銷售商手中。
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愈發直接地暴露在貿易摩擦加劇、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等因素的交織影響中。2005年的紡織品特保事件、2006年歐盟鞋反傾銷事件、2007年“雙反調查”的猛增以及歐美等國對我鋼鐵產品的集體發難,一系列牽動出口企業神經的大案要案,使中國更加深刻體會到了“合理控制”的含義和意圖,向“數量擴張和低價競爭”時代告別。
2006年,中國提出要積極擴大進口;2007年,中國外貿將更多精力放在了“減順差”和優化進出口結構之上。一系列加征關稅、降低退稅和增補加工貿易禁止和限制類目錄等宏觀政策的密集調整,加大了對“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的調整力度,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這些政策在減速出口的同時,加快了企業提高技術附加值、制造升級、產品差異化和品牌戰略的步伐。進步背后隱痛猶存
在這些不經意的“改變”中,企業逐漸品嘗到了“以質取勝”、“科技興貿”、“知識產權”等重要戰略的甘甜;然而,也有些企業品嘗到的是“出口退稅”、“加工貿易”、“兩高一資”等政策調整的陣痛。
馮東明道出了中國絕大多數出口企業群體對于自身發展前景的憂慮:外部需求的減少,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人民幣的升值以及政府所采取的宏觀調控措施……這一切令在中國盛極一時的玩具、服裝、家具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風光不再。
今年以來,比匯率蹦得更快的是眾出口企業人士的心跳。急促的升值腳步聲,使“6時代”的鬼魅身影已然緊緊捆縛在企業日常的業務洽談中。據本報記者調查,當前企業遇到的兩大主要困難,一是匯率,二是用工問題。按市場預期,到5月份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將有望“破6”,至年末更可能達到6.6至6.7的水平。因此,目前不少企業的訂單都是按6.7或6.8的匯率簽的,甚至有企業報到了6.5,充分估計了下單后至發貨幾個月內的匯率風險。
另外,美國次債危機同步襲來,似乎將所有不利出口的因素同時放大:能源資源與運輸價格上升、資金供應偏緊、勞動成本增加、出口政策調整的后續影響、美國消費疲軟、世界經濟面臨下行風險等,讓外貿企業感到“山雨欲來”。市場發出預警,如這些因素疊加聚合襲來,將極大地增加中國外貿和企業發展形勢的不確定性。記者了解到,目前東南沿海地區很多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已經面臨生存壓力。
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指出,這說明中國部分出口企業正承受著轉型之痛。
出口企業期待政策暖風
在中國外貿加速轉型的背景下,記者接觸的外貿企業均希望今年的出口政策保持“溫和”,有的企業大喊出口“退燒藥”不能一起吃。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張元龍對媒體所言:“各種利空因素疊加已讓企業消化不良,再猛降溫是要出問題的。”
面對國內高企的CPI和難有顯降的貿易順差,一些觀點認為,不妨加大本幣升值速度,通過降低升值預期來減少熱錢流入,抑制通脹。
對此,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就稱,應保持目前匯率政策的穩定,尤其不能一步升值到位。“如果按美國人的說法一下升值20%,中國的企業真要倒下一大片。”尹明善稱:“企業可以升級換代,但絕不是一夜之間的事,政策調整應該給企業一定的緩沖期。”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