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研究2007-2008》:紡織服裝外企會撤離中國嗎?
爭優勢近兩成外企計劃將部分運營由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
《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研究2007-2008》認為中國正在失去作為制造基地的競爭優勢。
日前,上海美國商會和博思艾倫咨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下稱博思艾倫)聯合發布了《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研究2007-2008》年度報告,根據其對中國境內66家外資全資或參股的制造商所作的調查,該報告稱,作為全球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正逐步下降。
此次調查發生在2007年9月至11月間,由上海美國商會和博思艾倫咨詢公司聯合對中國境內66家外資全資或參股的制造企業進行抽樣調查,其中,81%的受訪公司為外資全資所有,10%為跨國企業和中國公司組建的合資公司。
報告稱,超過一半的受訪制造企業認為中國相對其他低成本國家,正失去其作為制造基地的競爭優勢。另外有近兩層受訪企業表示他們已有明確計劃將部分運營由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
博思艾倫大中華區副總裁何德高(Ronld Haddock)解釋說:“首先選擇撤離的公司將是那些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主要就是紡織業、制鞋業等。”
考慮到此前國內沿海地區出現的大量紡織服裝制鞋工廠停廠,及不久前鬧得紛紛揚揚的部分韓資紡織服裝企業為惡意避稅、工人工資等問題而集體撤離中國的事件,此份報告引起國內制造業的關注,尤其在紡織服裝制鞋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國內眾多紡織服裝制造企業出現了經營難以為繼,及部分加工工廠正在失去海外訂單等現象,此份報告的出臺及其客觀的調查方式對國內紡織服裝制鞋等行業具有借鑒指導價值。
報告顯示,中國境內外資企業正面臨著每年7%—10%的成本增長。在這些被訪公司中,70%的受訪公司認為競爭力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幣升值,52%的公司指向工資成本上升,其中白領經理和藍領工人的工資年平均上漲幅度分別為9.1%和7.6%。
加上成本上漲的同時,中國在物流基礎設施、貿易環境、技術可獲取性、管理能力以及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等方面的不足,這些都極大削弱了中國對于外資制造商的吸引力。
而在占總數17%的明確表示計劃將部分運營由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的受訪外資制造商中,63%將替代目的地選擇在越南,37%選擇在印度。其他受關注的移址備選還有泰國、馬來西亞、巴西等。由此,東南亞地區已成為中國“世界加工廠”的主要競爭對手。
不過,此份報告也指出仍有83%的受訪制造商選擇繼續在中國的運營,其中,78%的受訪公司表示,中國龐大的市場是他們欲維持現狀的原因,而39%的公司由于考慮到運營轉移所帶來的供應鏈重組成本,而決意繼續駐足中國。
對此,博思艾倫方面稱,外企在中國考慮的重點已經從過去的“如何在中國開展業務”轉變為“如何在中國持續其業務”。
何德高表示:“外資跨國公司在中國近十幾年來的生產經營思想可能需要一次徹底的改變。中國正在改變中的成本及貨幣架構驅使公司重新思考在華經營的戰略和如何將中國融入其全球戰略。”
為此,研究報告給出兩個解決方案。
一是同時在中國進行采購、制造和銷售活動,將中國與企業的全球供應鏈全面整合。
該報告研究發現,如果外資公司在中國市場同時進行采購及銷售,利潤率較高,平均為29.6%;而僅在中國市場采購或者僅向中國市場銷售的公司利潤率平均為17.8%,前者比后者高出三分之二。
二是優化運營能力。研究發現,四分之三的外資公司在中國的運營有待優化,包括整合出口平臺及如何邁進國內市場。調查顯示只有11%的公司應用了規劃整合系統,如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簡稱ERP)、軟件和物料需求規劃(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簡稱MRP)。而只有7%完全應用存量分析計算工具和流程,4%的公司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上運用最佳工具。
何德高表示:“此次調查結果表明許多制造商在中國其實可以通過提升管理水平來促進利潤增長。如果企業不去改善其管理方式,我們認為這將會讓他們的狀況變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