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牽動企業經營管理的六根神經
在奧運熱潮中,2008年接下了2007年紅火中的亢奮,同時也接下了2007年輝煌下的不安。而在亢奮與不安中的諸多課題,也必將成為2008年經濟發展的主線,成為中國企業經營管理所必然面對的環境。
關于2008年的宏觀經濟形勢,11家企業眾口一詞:2008年,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而快速的增長。
在參考了各方意見之后,我們歸納出如下的預測。
2008年,中國經濟將保持快速增長,理由如下:第一,盡管人工成本有上升的趨勢,但勞動力相對便宜的比較優勢將會保持很長時間。第二,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的規模效益將逐漸顯現出來,大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在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里將發揮得淋漓盡致。第三,中國消費市場的潛力將源源不斷地發掘出來。而消費市場的規模效益,正是延續全球制造業中心在中國存續時間的重要保障,是中國從外向型經濟向內向型經濟轉型的原始動力。
然而,在中國經濟發展在從依靠外需到依靠內需的轉型過程完成之前,可能有一個不長不短的“陣痛期”并投射在2008年。而且,今年是美國大選年,候選人必然會在“中國制造”、貿易順差及人民幣升值上大做文章,同時美國次貸危機估計會蔓延,國際金融環境會繼續動蕩不安。
可見,在對2008年充滿期待和信心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這一年不乏嚴峻挑戰。從本刊對12家企業的采訪看,在機會與挑戰共存的一年里,呈現在企業管理者面前的是以下幾個最具普遍性的變數關鍵詞:
一、轉型期經濟失衡
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失衡引發了一系列的貨幣現象:
第一是流動性過剩,特征之一是低利率或低資本成本。在人均收入還不高的經濟中,長時間處于低利率狀態很難說是一個正常現象。
第二是信貸增長過快、投資增長過快,并由此造成人們對經濟過熱的擔心。
第三是資產價格上漲過快。無論是股市還是房市,都出現了開市以來的最大漲幅,呈現出了“不成熟市場”中的空前繁榮。
第四是通脹壓力上升。而且,市場對高通脹的預期有可能弄假成真,帶動工資和其他投入品價格上漲。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的走高、流動性泛濫,更為國內通脹的走勢帶來了壓力和不確定性。同時,價格上漲過快可能降低消費者的購買力,抵消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增加消費的不確定性;并且模糊市場價格的信號作用,不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后奧運經濟走勢
那么,奧運之后,中國經濟的熱度會不會出現大幅度回落?答案是不會。“中國不是一個小國,奧運會只是一個項目而已,不會對中國整體經濟產生大的影響。”三一集團總裁向文波的回答一語中的。
數據顯示:與奧運會相關的投資據估計為2800億元,大致分七年完成,按每年平攤的投資額度計算,只占北京市去年固定資產投資的13%,與全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相比可以忽略不計。相比之下,北京去年GDP的增長速度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各省市中屬于最低的。也就是說,奧運投資并沒有給北京經濟帶來超常增長,也就談不上超常回落,對全國經濟的影響更是有限。
再退一步說,中國還有更多類似規模的投資已經或等待上馬。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投資規模據估計是3000億元,京滬高鐵的投資規模是2200億元,南水北調工程的總投資是5000億元等等。
那么,政府會不會在奧運會之后采取過激的措施把中國經濟拉下來呢?答案應該也是否定的。中國政府的目標是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其首要是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而不是速度本身。更為重要的是,只有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才能夠創造出足夠的就業機會。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