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產業:長三角工業經濟的新支撐腿
有我國“經濟增長級和發動機”之稱的長三角地區,在傳統制造業之外,找到了工業經濟的另一條支撐腿。統計顯示,目前以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為特點的信息產業已發展為蘇浙滬兩省一市新的支柱產業。
記者從日前結束的上海信息產業博覽會上獲悉,2007年上海信息產業規模達到了7417億元,連續四年保持上海第一支柱產業的地位。上海市信息化委員會秘書長周衛東介紹說,2007年上海信息產業增加值達到1651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到13.8%。信息產品的出口額則達到了530億美元,占全市出口額的37%。
不僅是上海,隨著經濟結構轉型不斷加快,江浙兩省信息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也在迅速增加。擁有大量臺資、日資電子企業的江蘇省,信息產業的規模甚至超越了上海,2007年其信息產業銷售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2萬億元,占到了全省工業銷售收入的20%以上。2007年浙江省的信息產業銷售收入也達到了4573萬元,其總量規模位居全省各行業前三位,出口總量也已躍居全省前2位。
從上海信息產業博覽會上透露出來的信息顯示,以紡織、化工等傳統制造業為基礎的長三角地區一直是“中國制造”的龍頭。不過,近年來由于受土地、環境等資源要素的倒逼,這一區域通過產業升級,已經和珠三角、環渤海灣地區一道成長為我國三大信息產業基地之一,并成為世界IT制造業的一大重點投資地區。
經常來往于長三角地區的人們會發現,目前從上海到昆山,再到蘇州,已然形成了一條科技走廊,這里囊括了從芯片到外殼的所有計算機零部件生產。并且該區域內的電子企業,產品檔次、技術含量都相當高。
以家庭工業、板塊經濟聞名于世的浙江也在幾年前就提出了打造“數字浙江”的目標,幾年來,這片以低端制造業起家的土地上成長起了阿里巴巴、UT斯達康等一大批高新電子企業。
同時,隨著區域內信息產業整體實力不斷提升,蘇浙滬三地如何在信息化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這一議題也被提上日程。
蘇浙滬兩省一市共同簽署的《長三角區域合作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規劃》中提出,力爭到“十一五”期末,信息產業增加值占區域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3%左右。《規劃》還明確提出長三角兩省一市間要形成優勢互補、聯動協作、相互支持的區域信息產業,使得區域內集成電路、移動通信等領域產業具備國際領先優勢,一批企業品牌形成國際知名度。
“從某種意義上說,長三角以信息產業為主導進行超前的產業轉化,對全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義。”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