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中小企業掉進冰窟
近兩三個月來,珠三角地區大量中小出口企業倒閉,同時,很多企業處于隱性倒閉狀態,預計農歷新年過后,會出現企業大批顯性倒閉或外遷。是哪些因素導致這些企業面臨如此困境?外向型中小企業又該如何應對目前的困境呢?
珠三角地區大量外向型中小企業生存艱難
珠三角地區曾是中國對外開放橋頭堡,加工貿易占全國的40%。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額占全國三分之一,外貿依存度高達160.4%,改革開放以來,該地區享受著國家優惠政策和勞動力廉價等優勢,發展迅速。珠三角是廣大省的經濟中心,大量加工型中小企業以生產出口產品為主,依賴外商和國際市場。在廣東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占全國40%以上。2007年前三季度廣東工業增加值中有20%左右來自玩具、紡織、建材等傳統行業。雖然深圳、東莞等地生產了大量的IT產品,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僅占3%,產品銷售和服務網絡也主要被外商控制。
但目前該地區外向型企業陷入生存困境。近五年來,該地區出口增長速度放緩,外向型發展面臨瓶頸。2006年,廣東出口增長率為26.8%,居全國第20位,甚至低于全國27.2%的增長率。近幾個月以來,大量中小出口企業紛紛倒閉或陸續外遷。據估計,廣東約6000家鞋廠中,有近1000家已經關閉。75%的鞋廠開始在中國內地或是越南、緬甸等地設廠,逐漸轉移。
中小出口企業面臨來自五個方面的壓力
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給出口企業帶來極大損失。2008年1月2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7.2996元,至此,匯改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幅達11.1% 。由于出口大多是以美元計價,人民幣升值嚴重壓縮出口廠商利潤。以服裝行業為例,人民幣升值1%,服裝行業利潤下降4%,而整個紡織服裝行業平均利潤僅有3.3%-4%。摩根斯坦利、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瑞士銀行等機構均預期2008年人民幣將繼續快速升值,預期外向型中小企業面臨的生存壓力更大。
2007年對出口退稅以及加工貿易限制目錄等政策的調整直接降低了中小出口企業利潤。2007年6月18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調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調整2831項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此次取消或調低出口退稅率,以緩解外貿順差過大為主要政策目標。許多中小企業利潤率極低,出口退稅率降低或取消直接導致其虧損;更嚴重的,沒有設置過渡期,讓許多企業措手不及。
2007年7月23日,商務部及海關總署聯手頒布“44號文”(《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紡織、家具等1853種加工貿易出口受限。2007年12月21日,新一批589種商品的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公布,主要涉及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型的“兩高一資”產品。包括動物產品、植物產品、動植物油脂、食品、飲料、礦產品、化學產品、塑料及其制品、鋼鐵及制品、鋁制品。一些含瀕危動植物成分的制品也被列入禁止類,包括皮革制品、動物毛及其織物、鞋靴類、首飾制品、眼鏡、鐘表、雜項制品等。
勞工成本不斷上升,新勞動法的實施更增加了中小出口企業的成本。2004年以來,廣東地區爆發勞工荒,勞動力短缺推動工資上漲,加大了生產成本。珠三角中小企業主要為勞動密集型企業,依賴大量的勞動力投入,企業利潤對工資成本極為敏感。2008年1月1日,于2007年6月29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正式施行,企業勞動力成本進一步增加。新勞動法關于合同簽訂、合同解除、加班等問題的規定直接造成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于依賴低成本優勢的中小出口企業來說影響尤其嚴重。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