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制造業轉移:新進企業比外遷的更優質
去年多少臺資企業外遷?又有多少企業倒閉?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媒體風傳東莞臺企大規模外遷,讓東莞政府和商界著實頭疼了一把。
近日,東莞市臺商協會秘書長趙維南表示,確實有一些東莞的大型臺資企業曾組團去印度、越南和柬埔寨進行考察,也去了內地的一些城市,但臺企并沒有大規模離開東莞,終止合同與新進的臺企數量基本保持平衡。東莞市外經貿局副局長蔡康也一再表示,去年下半年到現在東莞引進了790家新企業,新增的外資22億美元,這個數字是外遷企業的幾倍。而且現有外企去年又增資19億美元,東莞新進企業比外遷企業更多更優質。
據了解,商務部已經派出兩個調研組來到東莞了解情況,隨后將會有一些利好的消息出來。近日,在產業轉型升級專題演講會,東莞市委常委、副市長江凌又與臺企代表進一步交心,強調企業若有困難,政府將與臺企共同應對。
現狀:每年有幾百家企業關閉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有媒體報道東莞轉移了500多家企業,其中大部分是鞋廠,對于這一點,蔡康無奈地說,“哪有這么多?東莞是制鞋之都,總共有1000多家鞋廠,真的轉移一大半,那還不亂套了?”
蔡康提供一份數據顯示,目前從東莞轉移出去的企業很少,有據可查轉的只有40多家企業,有900家企業終止了合同,其中臺企220多家,而絕大部分又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企業終止合同,有諸多原因,包括合同正常到期,“三來一補”轉“三資”企業,但也不乏實在經營不下去的企業。
蔡康介紹,關掉的企業中,合同外資在300萬美元以下的占了93%,100萬美元以下的占到72%。“事實上,在東莞投資100萬美元的企業都算小企業了。”鞋廠去年關了40多家,制鞋和鞋材企業加起來是153家,塑膠制品企業182家,紡織企業只有54家。
在蔡康看來,關閉的企業數量占東莞企業總數的5%~6%,是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比重不大。而且大都是非常小的、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近年來每年都有幾百家企業關閉,這其實是市場經濟規律下的一種正常的流動。”
澄清:臺企并未大規模遷出東莞
“說東莞的臺企已經大量外遷,這是沒理由的。”與蔡康持同樣觀點的東莞市臺商協會秘書長趙維南說。“企業是工廠,說外遷就外遷?沒那么簡單,又不是皮包公司。要有時間建新的工廠、要搬設備、要解決在東莞遺留的問題,最早也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趙維南介紹,從臺商協會掌握的情況看,今年1月到現在,東莞市32個鎮區只有61家臺企外遷或者停止生產。而2007年的情況也沒有媒體說的那么嚴重。去年在東莞市結束營業(包括自動停產或者外遷)的臺企也只有220多家,相對于5600多家臺企來說,只是少數。
根據東莞市外經貿局、臺協等聯合開展的調查,去年有700多家企業進入東莞,其中臺企200多家,終止合同與新進的臺企數量基本保持平衡。
但趙維南也沒否認,確實有一些大型臺資企業曾組團去印度、越南和柬埔寨進行考察,也去了內地的一些城市。“企業會對這些國家和內地城市進行綜合評估,東莞現在提出的‘雙轉型’,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內地城市,也許幾年之后也會出現,這都是我們要考慮到的。”
“東莞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產業鏈,政策也很明朗,這些都是東莞的優勢。”在趙維南看來,東莞市委市政府曾多次和臺商溝通,協助臺商的產業升級,同時還承諾將不必要的費用取消,降低臺商成本,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這也是臺商愿意留在東莞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對于外遷的外企和正準備外遷的企業,東莞市也在與他們溝通。“這些企業大部分都屬于簡單加工型企業,沒有自己的技術,附加值很小,對成本非常敏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們引導這些企業把加工生產制造的環節轉移到西和北部,把接單、運營、設計的總部留在東莞。這樣既可以維持運作,又可以解決成本問題。”蔡康說。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