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外遷,哪些環節留下來?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廣東鞋產品出口量驟跌近三成。隨著外貿環境的惡化,以外向型為主的珠三角鞋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廣州海關有關負責人分析認為,廣東鞋出口下降,主要受出口退稅率調整、珠三角地區鞋類出口企業大幅減少、美國次貸危機以及國外反傾銷貿易壁壘等四大因素疊加影響。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表示,國家采購商逐漸有一些低價訂單從珠三角轉移到越南、柬埔寨、印尼以及印度等亞洲國家,也開始有一些珠三角制鞋企業到這些國家設廠,但目前沒有大規模外遷,亞洲這些國家制鞋業配套的完善至少還需要2~3年時間。
盡管還未出現大規模外遷,但對于“受多重因素影響”、“利潤越來越薄”的廣東鞋企來說,外遷可能將是一條捷徑。
然而,該把哪些環節遷出去、哪些環節留下來呢?
民族鞋業包括技術、設計、品牌、渠道等寶貴財富,當然不可能統統“搬家”。外遷的原動力,是應對“成本寒流”,但這不能以犧牲民族鞋企的財富為代價。
因此,鞋企應該重新分解制鞋工序和產業鏈,將低附加值部分轉移出去,對高附加值或高科技部分緊抓不放。從產品設計、鞋楦制造、模具開發、渠道分銷等環節,現在都已成為中國不少制鞋企業技術投資的重點對象。
隨著勞動成本等競爭優勢的逐漸喪失,僅僅做OEM是沒有出路的。必須通過自身營銷打造品牌,通過收購兼并的方式獲取其他成熟品牌的所有權和經銷權,來逐步發展自主品牌。目前,沿海地區的制鞋業可以緊緊把握住產業研發設計、貿易、品牌建設和銷售渠道等重要環節,而逐漸將生產部分轉移到國外。
而在“搬家”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團結問題。未來中國鞋業發展,離不開民族企業團結一致的力量。但目前,鞋業的低價競銷、惡性競爭還比較普遍,非常令人痛心。而一個企業的“搬家”問題,又往往會因為“分家”引起很多矛盾,內部都難以制衡,更不要說與外部競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