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卡脖 鞋企冰火兩重天
受反傾銷、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及政策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制鞋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率先遭遇成本“卡脖”的陣痛,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面臨空前成本壓力
昨天,中國最大的民營鞋企、北京2008奧運會皮具產品供應商奧康集團海外首家門店在印度新德里開業,總裁王振滔透露,今年將在印度開設100家左右的專賣店,與國內市場遙相呼應,化解成本壓力。這是繼百麗、安踏之后加入“擴張潮”的又一家國內鞋業巨頭。
奧康的擴張雄心不只表現于國外。
3月20日,其在廣東東莞舉行品牌招商大會,首次推出“1+N”模式——“1”是經營多品牌的名品空間大店,“N”代表多店———以完成“鞋業超市+連鎖專賣”的資源整合。奧康希望通過此舉,使國內門店數在今年由3000多家增加到4000家,2010年達到1萬家。
“由于出口受限、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新勞動合同法實施等因素,鞋產品成本約上漲20%-30%,鞋企面臨著空前壓力。”王振滔解釋,在此情況下,難以通過壓縮生產成本持續發展,“更好的方法是通過整合資源、規模擴張來節約成本、提升利潤。”
中小企惡性競爭
與實力鞋企高調“跑馬圈地”迥異,諸多中小鞋企卻難擋成本壓力。
來自亞洲鞋業協會的信息顯示,近一年來,廣東已有近千家鞋廠及配套企業因各種因素或主動歇業倒閉,或被法院查封,或外遷另謀發展。在有“中國鞋都”之稱的溫州,據當地鞋革行業協會透露,近幾月來倒閉、轉產的中小制鞋企業有70多家。“估計今年倒閉、轉產的鞋企數量還會增加。”溫州鞋革行業協會秘書長謝榕芳說。
公開資料顯示,從2001年到2006年,中國鞋企由2萬家增至3萬多家,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而訂單數量的增長遠不及生產能力增長,企業由此惡性競爭,大打價格戰。
“2008年是最困難的一年,鞋企比拼的將是終端掌控力、資源整合能力。”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認為,“未來幾年,中國鞋業主流品牌不會超過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