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鞋”還能走多遠
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手工制作業都已經被機器所代替,像人們現在所穿的鞋子,幾乎都是工廠機器生產出來的。但是,在一些小鎮或者是城鄉結合部,仍然能看到一些手工制鞋的小作坊,這些小作坊都提供產、銷、售后等一條龍服務。比如在沙墟市場附近的一條街就有四、五家這樣的小作坊,可見手工制鞋的“生命”仍然是非常頑強的。
在經過一家制鞋小作坊時,記者忍不住走了進去。看見有客人進來,老板顯得非常熱情,連忙招呼記者說可以隨便看看,并詢問記者要什么樣的皮鞋,還說如果都不合意的話可以訂做。
據介紹,老板姓楊,老家湖南,今年50歲的他來番禺已超過10年了。由于他在老家那時候就會制鞋這種技術,他就想依著這手藝賺點錢,于是來到這邊開了一家小制鞋作坊,自己制造和加工皮鞋。而他不像那些制鞋企業,有一定的訂單,他做鞋每個月要做多少心中沒數,他只知道在淡季時候少做點,旺季時候多做點,哪種款式的鞋好賣就多做些。
記者看到,小作坊內的皮鞋整整齊齊地擺在架子上,油亮油亮的,從表面上看完全可以與高級專門店的皮鞋媲美,而且款式也跟得上潮流,手工還挺不錯,但是價格卻出乎意料的便宜。
老板告訴記者,因為都是自己做的,所以賣得比較便宜,他店里每雙皮鞋的銷售價均在45塊到55塊左右。他說,以前他做的皮鞋30塊錢一雙都能賣出去,而且也有一點錢賺,但是現在不行了,因為皮鞋的原材料漲價,所以不得不提高價格,不然就得賠錢了。
而且現在市道也不是很好,因為皮鞋生意也是很季節性的,逢年過節銷量就比較好,平時就相對淡一點。而現在春節過完不久,生意還比較冷清,一天能賣出一兩雙就已經很好了。老板黯然地告訴記者,甚至有的時候一天都賣不出一雙鞋。
記者了解到,其他制鞋小作坊也有類似的情況。而且記者也觀察到,這些制鞋小作坊之所以開在小鎮和城鄉結合部,而不開在繁榮的商業圈內,一來是因為繁榮地帶租金貴,小作坊老板負擔不起。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比較偏的地方才有更多屬于他們的目標消費群體:外來務工人員和購買能力相對薄弱的人群。因為這類人群買皮鞋圖的不是名牌,也不是時尚,價錢便宜、結實耐用就是他們的首選條件,所以這些小作坊的客源多數來源于此。
當然,這些小作坊能賣多少鞋不能和鞋廠大批量生產的皮鞋的銷量相比,只能說這些制鞋小作坊還是有一定的市場,并將長時間持續下去,但可能大多數作坊老板們只能維持“發展不足,溫飽有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