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產業轉型之“痛”
可供發展的土地有限、勞動力價格翻番、水電供應緊張……近年來,珠三角企業運營成本大幅提高,特別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空間已日益緊縮。受各種政策以及成本壓力的擠壓,越來越多的珠三角企業開始尋求向外轉移,或擴張式發展。企業呼吁,政府應轉變觀念,正視企業外遷的現實,積極為企業“走出去”營造良好環境。
深圳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艾美特電器(深圳)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蔡正富說:“最近兩三年,深圳的普通工人工資從800元上漲到1500元左右,人民幣升值幅度接近10%,而許多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下調了五六個百分點,有的出口退稅率為零。企業如果單純做OEM(訂單加工)而沒有自己的品牌、研發的毛利,在珠三角已經沒有生存空間。”
深圳臺商協會常務副會長、光晟玩具(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莊世良說,珠三角要產業升級,要規范發展,這是大勢所趨,但在過去歷史條件下建起來的一些傳統型企業,消防、環保都難以符合現在的要求,這些企業的出路,一是改造升級,二是向外轉移。對于實力較弱的中小型企業來說,無法承擔改造的成本,遷走就成了惟一的出路。過去幾年,向外遷移的還主要是電鍍、皮革、印染等污染型企業,而近幾年,一些制鞋、玩具、服裝、電子等勞動密集型企業走上了轉移之路,企業紛紛出去考察,希望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的地方。
除港澳臺商外,一些民營企業也加入了向外轉移的行列。東莞市LED電子商會副會長、科銳德數碼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涂光榮說,在珠三角辦廠最怕“三貴”:地貴、人工貴、電費貴,勞資矛盾大,動不動出現“工人炒老板”的事,缺電問題始終未能解決,東莞每周停兩天電,停電時工廠只能自己發電,我們公司就買了兩臺發電機,每個月單發電的費用就要四萬多元。涂光榮說,作為一個產業鏈內分工很細的行業,LED電子企業要遷移就必須“抱團”出去,商會目前已組織了15家企業,準備在粵西地區的廉江市投資建廠,逐步向外轉移。
目前,珠三角工業集中的寶安、龍崗兩區,東莞的許多鎮,廣州番禺市、佛山的南海、順德等地區,企業向外轉移現象最為明顯。根據深圳貿工局的不完全統計,自2005年開始,已有500多家企業遷出深圳,年產值約150億元,占全市2006年工業總產值的1.3%。
一方面,隨著珠三角各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土地升值,地產經營者更愿意發展商業地產,而不是工業地產,原來的一些工業廠房在租賃合同到期后,也紛紛改建成商業用房或住宅;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新的城市規劃中,許多企業無法在原來的地方繼續發展。如深圳市劃定“生態控制線”,在控制線以內的工業企業必須全部退出。
據記者了解,目前珠三角企業主要向湖南、廣西、江西等周邊省份轉移,也有不少企業選擇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特別是越南效仿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推出“四年免稅九年減半”等優惠性政策,對加工貿易企業實行非常寬松的政策,投資環境最具競爭力。
深圳臺資企業協會副會長蔡正富說,近幾年,有不少企業赴越南考察,投資建廠。越南對中國企業的最大吸引力在于美國對越南支持性的外貿政策,不少對中國實行反傾銷的商品,對越南卻實行零關稅,這吸引了一批遭受貿易摩擦的企業前往投資。
一些企業反映,從具體操作來看,一些地方政府擔心影響當地GDP,擔心在一定時間內出現較大規模的轉移影響投資者信心,而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符合國家的宏觀政策,地方發展必須要求這些企業轉出去。各方面的矛盾使地方政府對企業向外轉移態度不明朗,相應的服務及配套更是缺乏。莊世良說,企業向內地轉移是大趨勢,但企業往哪里轉卻心里無數。
東莞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東城分會秘書長、富利豐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文誠說,對于加工制造企業來說,投資環境中最為重要的是產業鏈條的完整,過去一些臺資企業北上發展,有不少失敗的例子,原因就是單個企業無法形成產業鏈。產業轉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動用公共資源,在內地合適的地方建立公共信息以及技術平臺,創造良好的物流環境,這樣才能形成產業轉移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