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軟肋束縛制鞋等中小企業長大
中小企業的發展一直是備受矚目的焦點。十七大報告的一大亮點,是對非公經濟的“兩個平等”——法律上的平等保護和經濟上的平等競爭。然而,已經經過30年發展沉淀的中小企業,表面看似風平浪靜,其實發展之路走的異常艱難。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中,與會代表們也紛紛對中小企業如何發展建言獻策。當信息化被提到與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位置時,企業信息化將為企業帶來一個突破瓶頸的大好機會。
發展中的困惑
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正在逐漸顯現。
以家電行業為例,1992年有4萬多家企業,到了2002年,只剩下400家左右;到2007年,僅僅剩下100家上下,幸存率不到0.3%。如果家電行業的經歷是一種緩慢的蛻變,那2007年廣東近千家鞋企的倒閉事件則以爆發式的方法凸顯出中小企業的種種弊病。
“中小企業自身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分析不清宏觀環境,不能及時跟進市場趨勢和變化,追逐訂單以兌現眼前利潤為核心的經營模式,使企業持續發展能力越來越薄弱。”定位于中小企業門戶的一大把網站總經理林娟如的觀點一語中的。
林娟如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中小企業主往往忽視對市場趨勢環境的解讀。“看不清宏觀走勢,不了解市場上發生了什么事,還有這些事與自己企業的關系。這樣就無法在審時度勢、隨機應變中去把握真正的商機。”
信息化投資普遍偏低
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副司長王黎明近日表示,中小企業開始站在新的起點上,已經從單純的數量擴張的粗放型增長逐漸進入到一個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的科學可持續發展階段。因此,如何正確利用信息化平臺為企業服務,成了企業主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記者了解到,當前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已基本度過起步階段,開始進入大規模應用普及階段。但出于對回報的擔心,以及中小企業自身實力的限制,多數企業在信息化上行動謹慎,投資力度普遍不大。
“由于中小企業很多方面能力的孱弱乃至缺乏,尤其是在市場經驗和現代經營理念上存在許多不足,這些企業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實現根本性的扭轉。如何提升對經濟發展趨勢的敏感度及如何提高對所掌握資訊分析解讀能力,是中小企業持續發展的必須突破的兩個瓶頸。”林娟如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信息化成提升契機
日前,國家發改委、信息產業部、國家信息化推進辦公室聯合發布的2007年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調查報告中也顯示,廣大中小企業迫切需要通過信息化了解市場信息、擴大銷售能力,從而開發和維護新老客戶,并有50.8%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49.6%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控制、降低生產成本,51%的企業希望通過信息化及時掌握企業經營狀況,提高企業的管理能力。
國務院信息化推廣應用組的趙小凡司長認為,在今后5年時間里,超過90%的中小企業將會充分利用互聯網。中小企業不但可以獲取和發布信息,還可以在網上開展商務活動,包括電子商務、訂單、支付,包括現代物流。
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已有不少專門針對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的網站,如“一大把”、“中企動力”等等,網站基本以幫助中小企業解讀宏觀環境變化、透析資訊所體現和預示的行業發展趨勢以及幫助中小企業及時準確地擬定應對之策為主。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專門針對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網站會越來越多,涉及面也將越來越全面。“資訊的到達率只是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深入來看,中小企業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資訊的分析能力。”林娟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