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馬樣本:一家中國紡織貿易企業的生存壓力
上海,閔行區文井路,上海飛馬針織有限公司門前,一塊招工的牌子豎立在顯目處,“招聘熟練針織、縫紉、擋車工、染衣工”,時不時有一些外來務工者駐足細看。
他們中的不少人來自珠三角。在珠三角的一些服裝工廠關閉之后,許多工人選擇了北上長三角尋找新的工作機會。“我們的勞動力缺乏問題得到緩解,甚至還可以擇優錄取。”一家蘇州制衣企業的人士深表同感。
但僅僅解決“招工難”是遠遠不夠的。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人工成本上升,才是紡織、服裝以及相關出口企業頭上最重的三座大山,讓它們喘不過氣來。
“2008年,是紡織品出口行業最艱難的一年。”上海飛馬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飛馬,上海飛馬針織有限公司為其自營工廠)總經理陸龍生如此評價今年的出口形勢。他坦言:“我們這些做外貿的企業,利潤率可能只有1%左右,工廠大概只有3%。我們的一些自營工廠甚至已經處在虧損的邊緣。”
上海飛馬是當地最負盛名的紡織出口企業之一。通過上海飛馬出口的紡織品,主要采購自外部工廠,少量由它自己生產。2005年,上海飛馬出口創匯1.92億美元,2006年為2.21億美元,2007年則為2.4億美元左右。
“上海飛馬可以說是紡織服裝出口型企業中的代表性企業。它的出口金額、出口量、出口價格等的變化,反映了這個行業的一些典型情況。”第一紡織網總經理汪前進表示。
飛馬樣本
這是一家典型的紡織服裝出口企業。
上海飛馬的每一筆訂單都要經歷以下步驟:與國外客戶洽談,雙方確認價格、交付等條件,上海飛馬將訂單交給其在上海郊區的制衣廠或是委托給江浙地區長期合作的外部工廠,制衣廠從江浙等地區采購面料、進行大批量生產,最后,產品出口 交付給國外客戶。
李俊(化名)是上海飛馬的業務員,平時,她主要工作就是與國外客戶接洽、尋找服裝廠下訂單等等。“今年確實比以往難做,因為各種不利因素都在起作用。”在她看來,上述的每一步都隱藏著“陷阱”。
首當其沖的是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太快了。”陸龍生表示。原先,上海飛馬一直根據3個月內人民幣匯率可能的變化來報價、接單,但2008年后,這種提前預判已經趕不上人民幣升值的速度了。“年初,我們估計到第二季度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可能破7,但現在才第一季度末,眼看這個節點就要破了,比我們的預期提前了3個月。”
3月28日,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為7.0137,離7只有一步之遙。2007年,人民幣的升值速率為7%,而2008年,人民幣升值速度明顯加快,僅一季度已累計升值3.9%。
匯率的變化給包括上海飛馬在內的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帶來很大變數。如果按照每年上億美元的出口額計算,企業因為人民幣升值造成的損失可能達到千萬。
一位浙江吳江的面料廠業務經理對記者表示,匯率變化對紡織面料出口企業的影響不大,因為,其交付周期較短,約為一個月,匯率較容易判斷;但像上海飛馬這樣的成衣出口公司,因為交付期更長,受匯率變化的影響也就更大。
陸龍生坦言,“現在,我們基本只做3個月內的訂單,不敢接長期訂單了”。
與人民幣匯率一起向上海飛馬“施壓”的,是“原棉、棉紗、面料、加工”整個產業鏈層層傳導而來的成本壓力。
上海虹冠針織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曾是上海飛馬的“外貿十二部”)負責人談美珍告訴記者,2007年,原棉每噸上漲了2000元,導致了棉紗價格的上漲;染色等步驟需要使用燒煤炭的大爐,而煤炭價格從以往的200-300元/噸,已上漲至如今的800多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