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壁壘又來 江蘇企業 切莫“無動于衷”
被稱作中國入世以來面臨的最大貿易壁壘——歐盟REACH法案,即將進入操作階段!日前,省外經貿廳舉辦有關專題培訓,向業界敲響了警鐘:如果不按歐盟要求在規定時間內辦理相關手續,“上榜”產品在歐盟市場就將出口無門。
REACH法案就是歐盟《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案》。省外經貿廳有關人士介紹,與“兩指令”相比,這是歐盟更為強勁的“綠色風暴”,將取代現行40多項有關化學品的指令和法規。REACH要求從今年6月1日起,歐盟市場上的3萬多種化工產品都要注冊,而下游產品多達幾百萬種。如果“落地”江蘇,涉及的化學品生產企業有600多家,而輕工、化纖、工具、家電、醫藥等下游企業就有上萬家。
“風暴”驟降,江蘇出口再遇挑戰。
受歐盟“兩指令”影響,去年我省對歐出口涉限產品明顯滯漲,品種減少92種,出口企業減少153家。據海關統計,2006年我省與歐盟的化工品貿易額達27.9億美元,其中出口14.9億美元,相當部分不久就將面對REACH新規的生死考驗。
隨著對國際貿易游戲規則了解的增加和商戰經驗的豐富,我們對國外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日漸適應,不少企業也開始“未雨綢繆”,但據記者了解,對這次歐盟貿易壁壘“風暴”卻普遍反應遲鈍甚至無動于衷。記者從江蘇檢驗檢疫協會獲悉,離歐盟規定的預注冊時間還不到兩個月了,而我省著手預注冊或有意向的企業只有幾十家。
分析江蘇企業漠視歐盟新規的原因,省外經貿廳機電處負責人認為,可能是面廣量大的下游企業還不知情,或者關注不夠。另一方面,繁瑣的操作程序和新增的高昂費用也讓企業望而卻步。按規定,幾乎所有進入歐盟市場的化學品都要經過注冊、評估、授權三道坎。單是注冊,就要先預注冊,評估后再根據產量和毒性分3年、6年、12年三個時間段注冊。無論預注冊還是注冊,都只能由歐盟境內企業進行,中國企業必須由歐盟企業或在歐盟注冊的外國公司做代理。找代理,就得付代理費。通常,一個品種預注冊,委托費不低于1000歐元、評審費800歐元,而正式注冊一個品種,又要交8.5萬歐元左右注冊費。尤其是新產品注冊,每個更要支付57萬—200萬歐元的“天價”入門費。專家測算,我國企業因此每年將增加5億—10億歐元費用。
其實,REACH法案早在2006年12月18日就已頒布,去年6月1日生效。江蘇檢驗檢疫協會人士介紹,為摸清“家底”,他們向全省企業發放了600多份調查表,最后收回的不到200份。同樣,舉行專題培訓班,邀請中外專家講課,他們自去年7月籌備而直到11月才勉強開班。如果說,企業對“預熱”可以不著急,但當去年6月1日進入實戰后,不去完成大量“作業”、甚至連要不要預注冊也弄不清楚,這就不能不發人深思了。
泰興一家化學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氟系列產品,出口歐盟、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公司質檢科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歐盟這個新規他們“不擔心”,原因很簡單,不直接出口歐盟,一年出口四五十噸都是向外貿公司供貨。如果有影響,也有外貿公司在前面頂著。另一家醫藥中間體生產廠的外貿業務員稱,他們不想注冊,公司出口歐盟的產品種類多、數量少,而注冊是按品種進行,按品種繳費,成本太高,不劃算,與國內同行聯合注冊的可行性又不大,“如果進不了歐盟市場,就多做些內銷。”
上述這兩家企業,在我省具有代表性。它們大多因為規模不大、出口量小而應對REACH法案不力。專家認為,這種消極做法是不可取的,REACH法案可能引發國內外化工及相關行業的重新洗牌,如果遇到障礙就消極繞行,放棄國際市場而轉道國內,其結果,必將增加國內市場壓力,容易引發新的貿易摩擦。明智的做法是,一邊應對,一邊加快調整產品結構、改進生產工藝,增強跨越壁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