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企業外遷調查:加工貿易企業忙自救
處于這次“珠三角大量企業外遷”潮中的主角,是珠三角數萬家加工貿易企業。東莞作為加工貿易企業最為集中的珠三角城市,在加工企業“去與留”之中感受最深。本報以東莞為考察對象,調查珠三角加工貿易企業在騰籠換鳥呼聲中是否一換了之、轉型有哪些利益之累。
騰籠換鳥不能一刀切
騰籠換鳥,是珠三角企業轉移最形象的一種說法。然而,珠三角要騰的籠實在太大了:廣東省加工貿易企業光港資就達4.3萬家,出口量占廣東出口總額的70%;加工貿易企業最為集中的東莞,1.2萬家加工貿易企業占東莞工業總產值的80%。
東莞市分管外經貿的副市長江凌坦言, 如果把騰籠換鳥簡單地理解為是把一些比較低附加價值的東西轉出去,再換一些新的產業進來,操作上是有點問題。“如果企業覺得在東莞發展還有很好的條件,你讓它騰出去它也不愿意干;而就東莞來說,如果騰出去,經濟承受不了,東莞也不會騰出去。”
加工貿易企業20年一個轉移,這是遠至日本、韓國,近至臺灣、香港的實踐經驗。“人家20年就轉了,東莞30年轉不了?”江凌說,因為東莞有廣袤的內陸腹地,也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如果當時東莞是個孤島,不說是30年,早在10年前就轉走了!”
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加上口岸區位,是加工貿易企業落地的生態環境,現在土地和勞動力在珠三角漸成稀缺資源,加工貿易轉移已成大勢。然而當加工貿易轉移走了,深圳有高新技術產業,廣州有重工機械,佛山有家電陶瓷,東莞有什么?因此,東莞相關部門提出:騰籠換鳥對珠三角城市而言,不能一刀切。
前兩年,東莞對加工貿易企業的去留往往促成轉移。去年以來,當各種利空因素真的擠壓這類企業在東莞的生存空間時,東莞的態度悄悄地發生了變化:從力促轉移,到順應市場,再到保留并促其變身。畢竟,東莞有16500家外資企業,其中大都從事外貿加工。
然而,企業的去留是看市場氣候的,尤其是具有候鳥特性的加工企業。東莞能想留就留嗎?
加工貿易企業忙自救
在走與不走之間,珠三角稍有實力的加工貿易企業選擇自救。
“水都淹到鼻孔了,再不找塊磚墊就活不下去了。”在東莞正圓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公司法人代表林震文一邊泡茶,一邊分析“三來一補”企業的現狀。多重壓力下,目前這些企業已經沒有了成本利潤,只有向管理要利潤。
東莞正圓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是位于東莞大嶺鎮大沙管理區的一家臺資企業,目前有員工400多人,主要制造和銷售電子零器件。早在2002年3月,林震文就已在蘇州投資3億元,開始籌措正圓精密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最近,林震文又斥資2億元,在上海建立第三家分公司。但對起家的東莞老廠,林說他既不打算關閉也不搬遷。
為提升效率,避免《勞動合同法》可能引發的諸多勞資糾紛,購置一些自動化的設備代替員工或減少用工,是目前珠三角一些實力外資企業自救的一種新趨勢。
年前,林震文一直忙于將其東莞“三來一補”企業轉為獨資企業,開發新產品,做大陸市場。 從“三來一補”企業轉為“三資”企業,不光是身份之變,更重要的是可以方便開拓國內市場和開展一般貿易,但同時也面臨一般貿易所要交納的比貼牌加工要高的稅額。
從去年一直跟蹤加工貿易企業轉型的東莞市厚街鎮外經辦主任陳錦勝稱,外貿加企業要開展內銷業務,一般先穩定出口,再逐步擴大內銷,如果不做出口直接轉內銷,風險太大。他說,根據一些外貿加工企業轉內銷的經驗,一般是70%出口,30%轉內銷。
但陳錦勝話鋒一轉:其實加工企業性質怎么轉并不是很重要,關鍵是品牌建立和技術提高。
3月14日下午,在華堅(鞋業)集團研發大樓,華堅品牌營銷總監黃海濤說,華堅從貼牌生產,到前幾年收購阿蘭德龍、陳龍、卡夫卡品牌,但如何做也很難,今年集團把做品牌作為主導任務。
東莞市外經貿局副局長蔡康說,國家對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促使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東莞今年以來已有近700家“三來一補”企業轉型為“三資企業”。
深圳市寶安區貿工局稱:2007年寶安區“三來一補”企業的設立登記,已從2006年的101家降至38家;同年,“來料加工”企業有39家轉為“三資企業”,這些轉型企業在生產能力、廠房規模、生產合同及生產產品方面都有了較明顯的擴大和改善。
港臺企業組成珠三角加工貿易企業的主體,而港臺企業的游移性也是有目共睹的。人們不禁要問:加工企業轉型的自覺性到底有多大?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