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如何考量勞資新秩序?
《勞動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實施已有3個月有余,但是很多企業主依然茫然無措。
《勞動合同法》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和法律風險,一些企業感到經營前景黯淡,干脆結束營業。新的法規不僅意味著企業的用人成本將會增加,而企業違法的幾率和懲罰力度更是會大大增加。《勞動合同法》下的勞資新秩序形成后,整體勞資成本水平無疑會超過以前。對于企業來說,無疑就意味著更高的勞動力成本。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對于一些處于低端行業的企業來說,幾乎是致命的。
一場由《勞動合同法》引發的制造業大洗牌正在展開。
3月22日,一場有關《勞動合同法》的講座讓周末的清華園多了不少的高級轎車。盡管聽課費要2000余元,但主辦方并不急于推銷自己——畢竟有很多老總希望能從中學到一些《勞動合同法》的變化及企業應對策略,“這可是事關企業生死”。
這僅僅是眾多有關《勞動合同法》講座中的一場。
萌生退意
北京順義區的一個網套加工基地,老板陳天棟正盤算著要不要產銷一體,若是按照以往僅僅靠訂單加工網套的微利,工廠已經很難維持。在張家港,趙啟明原本經營著一家效益還不錯的服裝加工廠,不過現在他已經萌生退意,“僅僅做服裝加工已經幾乎沒有利潤了,今年計劃把這些設備都轉讓出去,投資房地產或許不錯。”
而一向效益頗好,專為阿迪達斯做代工的常登鞋業也于2007年底停業。工廠停業并非資金鏈有問題,從發給員工4000余萬元的經濟補償就可以看出。“人民幣升值、工人工資上漲等都在攤薄鞋廠的利潤,單純的手工制造業已經難以生存。”常登一名已經離開的員工說。
《勞動合同法》的出臺讓很多以雇傭廉價勞動力的企業一時間找不到方向。2007年底,珠江三角洲近千家鞋廠關門,《勞動合同法》使得這些公司的成本上升了20%,奧林巴斯等外企相繼將工廠搬離中國,遷往人力成本更廉價的越南,造成了許多就業缺口。在國富創新咨詢公司總裁周永亮看來,珠三角上千家鞋企的關門,并新勞動合同法導致的結果,這是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這意味著“低成本、低利潤”的加工貿易模式已經無路可走。
《勞動合同法》之后,新的勞資關系秩序必然會建立。企業如何面對人力資本增加這個挑戰是每個企業主必需考量的命題。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