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提速:時間競爭的兩種模式
“時間—速度”競爭是企業戰略性話題,但由于“創造顧客”是企業最重要的職能,所以,企業戰略和企業營銷策略其實是融為一體的。
基于時間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圍繞速度的競爭,在“后工業化”的信息時代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無論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人員、資本、技術、知識、信息等要素的流動,還是組織的運行,以及個體的生活方式,都呈現出“加速度”的狀態。以下兩種模式是以營銷為中心環節的戰略視角的讀解。
技術“專利”競爭模式
這種模式廣泛存在于電子、軟件、制藥等領域。
一、競爭要義
1.知識或技術。企業將其作為核心競爭能力,集中資源并持續增加投入進行研究、開發。
2.知識或技術的時間優勢。企業研發的知識或技術成果在時間上領先于對手,即存在一個“時間差”。
3.以“專利”為主要形式的知識保護機制。知識或技術領先的企業,通過訂立知識或技術標準并實施專利保護,將知識或技術上的時間優勢及“時間差”,固化為未來一段時間(專利保護期)內的知識或技術壁壘,從而為獲取壟斷性利潤創造了可能。
4.專利保護期內的市場開發。欲將一段時間內的知識或技術壁壘轉化為真實的壟斷利潤,必須在此期間有效開發市場,激發需求,實現銷售。也就是說,要將知識及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否則,專利保護的時間一過,模仿者、跟隨者一哄而起,“搭便車”者便很可能占據大部分銷售及盈利空間。
二、模式意義
壟斷利潤的大小,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專利期的長短,這是不可控的外部變量;二是企業知識或技術創新的市場價值以及市場營銷的業績,這是可以作為的。一旦專利過期,盈利能力自然下降。為避免壟斷利潤的喪失,企業就必須不斷地進行產品的升級換代或開發全新產品,以持續維持專利保護狀態。
以醫藥行業為例,著名的跨國醫藥集團均投入巨大資源開發專利產品(有的企業研發費用占銷售額10%以上,有的甚至占到20%。輝瑞每年的研發費用超過50億美元),并通過專利保護在全球市場上賺取高額壟斷利潤,以此循環往復。在市場營銷上,它們通過強勁的“學術推廣”,開發、積累醫生及醫院關系,將產品及品牌在醫生心目中的“心理份額”轉化為現實的市場份額。
“專利”競爭模式有巨大的戰略優勢,但也有內在的缺陷。當顧客需求比較穩定,被激發和驅動的彈性空間較小時,企業有可能陷入為創新而創新的自我循環,背離為顧客創造價值的方向:要么以泡沫式的概念掩人耳目,并未為顧客增加實際利益;要么顧客效用有所增加,但需付出的代價過大(帶有壟斷性的專利產品價格通常較高)。
強制顧客接受“創新”,是違反市場基本法則的,從而也是不可能持續的。有的醫藥制造企業推出的第二代、第三代產品,在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等方面可能有所提升和改進,但高高在上的價格,使得顧客的投入產出比未必合理、合算。英特爾的芯片也有同樣的問題:持續、快速的升級換代對相當多的用戶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此外,由于科技的飛速發展,有的產品領域知識/技術創新的空間已經變得狹小,甚至逼近極限——好比男子跳高世界紀錄的提升。因此,專利競爭——也就是知識/技術創新的時間競爭,會失去可行的條件和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