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之痛:出口環境空前惡化 專家建議調整國內政策
●勞動力、原材料、燃料等相應成本上升應該控制好節奏
●在今年信貸緊縮的環境下,應當適當放緩信貸控制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上周六在“2008交銀國際經濟圓桌會議——次貸危機與國際經濟”研討會上指出,在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對中國反傾銷反補貼的國際環境下,國內諸多對出口不利的政策正在形成合力,出口行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空前惡化。
連平認為,畢竟出口部門仍然是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不應讓出口部門在迅速惡化的市場環境下面臨更多壓力,“我認為應該靈活調整有關政策”。
出口環境空前惡化
從國際環境看,美國次貸危機的確將使出口面臨困難。交通銀行研究部的唐建偉介紹,最新實證研究表明,如果美國進口下降10%,中國出口將下降3.5%,如果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10%,中國出口將下降7%,若匯率升值幅度為20%,則中國出口將下降10.5%。
唐建偉認為,由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放緩將導致中國外部需求明顯下降,出口面臨重大挑戰,而這無疑將對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構成挑戰。
同時,國內的諸多因素也對出口行業帶來制約。連平說,這些市場和政策因素可以概括為“四升、一降、一緊、一嚴”7個方面。
“四升包括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原材料和燃料成本上升,銀行貸款利率上升和外商投資企業的稅收上升。”連平說。
銀行貸款利率上升尤其導致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上升。自去年3月18日人民銀行首次調整銀行利率以來,截至去年12月21日,經過連續六次調整,人民幣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已經上升到7.47%。“觀察發現,中小出口企業獲得一年期貸款的利率達到10%以上。”連平說。
連平還認為,“兩稅合一”后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的上升也會對出口產生影響,因為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在中國出口總額中占很高比例。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1至12月,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為6955.2億美元,占出口總額12180.2億美元的57.1%。
“一降是指出口退稅下降,一緊指銀行信貸緊縮導致中小出口企業獲得融資非常困難,一嚴則指包括勞動合同法在內的行政監管對出口行業比過去嚴格多了。”連平說。
對于出口行業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連平分析,可以分為兩類,一部分是中國自己沒法把握的,比如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和歐洲的貿易政策,另一部分是國內政策,有些政策的出臺不是針對出口,但卻對出口帶來影響。
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上周六在研討會上也指出,外部沖擊和中國本身進行的貿易、投資、匯率政策和要素改革等內部改革同時發生,對中小出口企業的打擊比較大。
建議調整政策
面對空前惡化的出口環境,連平指出,作為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對出口部門打擊過重,不僅會直接把GDP往下拉,而且會影響出口行業密集地區的就業,進而對消費也產生影響。
因此,連平建議,在外部環境惡化的情況下,應該靈活調整有關國內政策。
連平指出,匯率方面,人民幣升值應該保持小幅度漸進的方式,避免短期內過度升值對出口企業的沖擊,給出口企業的技術升級、結構調整留出緩沖的時間。
上周五,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為7.0137。匯改以來,人民幣的累計升值幅度已達15.63%,今年來的升值幅度已達到4.14%,大大超過去年同期的漲幅。國際投行預測,今年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在10%左右。
針對成本上升問題,連平指出,勞動力、原材料、燃料等相應成本上升應該控制好節奏。
此外,在今年信貸緊縮的環境下,連平認為,應當適當放緩信貸控制,因為目前經濟增長對信貸的需求還是很旺盛的,這種情況下把信貸口扎緊,導致一些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而且信貸控制太緊,也可能產生一些替代效應,例如前兩個月外幣貸款的快速增長。
交通銀行研究部近期在《實體經濟拉動需求,調控注重有效適度》一文中指出,根據模型預測,2008年實體經濟發展所要求的人民幣貸款增速在16%~17%左右,實體經濟對信貸增長的潛在需求可能超過信貸總量調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