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的布魯斯
美國《商業周刊》3月27日文章:中國工廠的布魯斯(作者:Dexter Roberts)
極度低廉的勞力和較少的規章制度——這個時代已經遠去了,隨著制造廠商成本的攀升,出口價格也隨之提高。
企業家許先生二十多年前在臺灣起步他的燈具生意。同在臺灣、香港、澳門的其他眾多廠主一樣,他隨后將業務移至位于中國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廣州,把他的山興燈具廠設在一個有著稻田和養鴨場的靜寂小村莊里,這就是東莞。從那以后,這個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生產基地,擁有眾多工業,包括電子,鞋具,玩具,家具和燈具。低工資少管制加上合算的匯率,使得東莞無可匹敵。許先生相信東莞未來必將成為世界的工坊,并投資了700萬美元建設一個更大的工廠,今年初剛剛建成。
除了許先生,現在許多中國制造商正在進行重建工作。美國房產市場曾經對中國制造商品需求巨大,從臥室家具直到浴室裝置,但現在美國房產市場大幅下跌。新頒發的中國勞動法在一月一日施行,這使原本就已緊縮的勞動力市場成本大幅提高。商品和能源物價飛漲,加上北京取消了出口優惠政策,制造商們一再受阻。還有人民幣升值。所有這些使得上千制造商徘徊在破產邊緣,也威脅著中國作為低價商品出口國的領先地位。結果,許先生的新工廠只有60%的利用率,他推測中國一半燈具工廠今年會被迫關門。“鞋廠,服裝廠,玩具廠,家具廠,都在倒閉,”他說道。許先生并不是孤身作戰,“我們花20年時間建設工業,從零起步,現在成為世界最大之一”菲利普•陳是策略運動的總裁,他的公司制造全世界一半的摩托車、自行車和滑雪板頭盔,這些都來自他在珠江三角洲的17個工廠。“現在我們快完了。”陳總裁說,曾經他能夠賺取8%的利潤,現在呢?近乎為零。
我們很難知道工廠停業的綜合數據,但是香港工業總會預測,珠江三角洲約有6萬至7萬的香港工廠,其中10%將會在今年停業。據亞洲鞋業協會透露,過去12個月里,東莞地區有150家與鞋業相關的工廠已經停業。更多的工廠將隨需求低迷而停業,UBS(瑞銀集團)分析師喬納森•安德森預計今年中國總出口增長不會高于5%。
中國決策者至今對此關注甚少。大多數停業的出口工廠價值低,屬勞動密集型,對環境污染嚴重并且使用能源效率很低。北京現在需要的是生產高質量產品的本地環保工業,從汽車到飛機,從生物科技到軟件。這一側重不僅有助于達到國內消費增長的重要目標,還有助于減少由不斷膨脹的貿易盈余帶來的國際矛盾。“我們并不是拋棄這些出口商”廣東省長黃華華3月8日發言,“內銷對國家,對集體,對人民都是有好處的。”
不過,制造業企業外遷形勢和影響超出政府官員的預想,目前為止,多數停業工廠都在廣東,但其影響并不局限于此區域。今年過年期間,在距離珠江三角洲1200千米遠的山東省東部,一百余家韓國工廠相繼停業,上千名工人被迫失業,工資拖欠。
失去吸引力
同時,大型跨國公司也正在重新考慮。有報道表明,駐上海的美國商會發現,在中國,超過半數的國外制造業企業認為,相對于越南和印度等國家大陸已經喪失其競爭優勢,被調查的公司中有五分之一考慮移出中國,“事實是這樣的,全球化在這里千真萬確,中國不再一如從前,”博思艾倫咨詢公司副總裁羅納德•何德高先生說道。
人民幣的升值可能是各公司遷移的最大因素,但其他政府政策也促成了這一現象。去年,北京決定減免2千多項產品的出口退稅,影響巨大。廣東美國商會會長哈利說:“終止出口退稅使得許多制造業商品的工廠成本提高了14%至17%。”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