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鞋廠倒閉 是政策導向還是自身積弊
PUWORLD(2008/04/07 )——2007年12月10日,央視《經濟半小時》播出“珠三角上千企業倒閉調查:成本上升致企業外遷”; 2008年1月22日《南方都市報》報道,新年的元月,入冬的珠三角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移之痛:上千家鞋廠倒閉,萬余港企面臨關閉潮,更多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計劃遷離這里;2008年3月初,《華爾街日報》一則報道說“珠三角有上萬家外資企業倒閉或外遷”。從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珠三角的制造業始終處于風口浪尖,經歷著變革的陣痛。其中,表現最為集中的就是鞋企的大規模轉移。
據亞洲鞋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截至上月,廣州已有上千家鞋企倒閉或轉移,面對曾經作為經濟范本的珠江三角洲制造業,如今的解體,是政府引導所致還是自身發展的必然規律?顯然答案并不那么簡單。
從表象來看,國家出口退稅的調整、原料成本上升、用工成本的大幅提高等等外在因素,共同導致了鞋企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承擔得起的轉移生產,無法負重的關門大吉。國家對于珠三角產業升級的政策猶如一個導火索,引爆的是整個產業格局的大換血。誠然,外部的客觀原因,是否長期產業的不科學擴張的積弊是導致此次產業“海嘯”的基礎?
瑞士銀行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今年可能是中國制造廠商盈利能力終遭重創的開端。這樣的評論是否危言聳聽?珠三角的中小鞋企的破產是否還有難言之隱?轉移企業是否能夠解決產業升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