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出口會大落? 專家:逆轉拐點尚未出現
中國外貿是否到了拐點?今年出口會不會掉得厲害?受世界經濟預期不佳和國內政策調整的影響,自年初起,類似的擔憂有所增多。盡管3月份出口增速有沖高傾向,但業內判斷,就外貿出口而言,2008年可能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不確定性最大的年份。
出口增速回落明顯
不利因素交錯加壓
從變量看,以2月為例,全國進出口增長18.4%,其中出口僅增6.5%,同比回落45個百分點,比1月份降20個百分點。回想近幾年出口的一路高歌,眼前這種趨向值得關注。
出口增速放慢,進口增速攀升,說明中央“減順差”等相關調控政策初顯成效,特別是“兩高一資”商品出口受到遏制,2月份原油、鋼坯基本實現零出口,焦炭、鋼材出口持續大降,這對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和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出口面臨的困境不容忽視。事實上,多種不利因素正在疊加。從內部講,簡稱“三率兩價”。
“三率”,一是退稅率,目前綜合退稅率已降至10%左右,退稅調整對出口影響明顯,據山東測算,今年該省紡織服裝出口企業減少的退稅收入相當于年內實際退稅約20%。二是匯率,據機電進出口商會調查,人民幣升值導致生產“白家電”為主的企業處于盈利與虧損臨界點,生產“黑家電”為主的企業利潤降低20%—30%。為減少升值造成的損失,企業被迫轉向接短單,甚至不敢簽合同。三是利率,貨幣政策從緊,利率上調,企業獲貸更難,資金缺口加大,浙江省反映,因收縮銀根等,外匯貸款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兩價”即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價格。機電、輕工、化工等行業原材料價格漲幅多在20%以上,國際海運費也漲了30%以上,加之環保成本提高,企業成本迅速上升。《勞動合同法》實施后,企業用工成本普遍漲了5%—10%,勞動密集型企業尤甚。
從外部講,美國次貸危機仍在蔓延,美歐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全球經貿變數增加,外貿環境趨緊。前兩月我對美出口僅增0.4%,2月對歐出口僅增1.2%,對美歐出口下滑帶動2月份整體出口增速回落逾12個百分點,對日出口訂單亦減少。
訂單轉移也開始出現,東莞某知名公司在廣東和越南均設有工廠,現已將40%訂單轉至政策更優、成本更低的越南,中國員工數量裁減了1/3。一些出口大省如廣東、江蘇等出口增速遠低于去年同期,紡織服裝、箱包、鞋類、玩具、陶瓷、塑料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全面下跌,若繼續滑坡可能波及就業問題。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