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時裝品牌走向世界
3月31日,隨著2008年秋冬休閑裝流行趨勢發布會的結束,2008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北京閉幕。以“品牌、時尚、創新”為永恒主旨的中國國際時裝周,讓中國服裝品牌和中國本土時裝設計師不斷成長。
十年前中國服裝業要加工8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進口大型飛機———溫飽型消費特征使得中國服裝業還談不上品牌與時尚
,只能在國際服裝業中充當成衣縫紉工的角色。如今,在中國國際時裝周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服裝品牌日趨成熟,并開始走向世界。
自1997年創立以來,中國國際時裝周共舉行了420余場設計師和時尚品牌發布會,44場專業大賽和11屆中國時尚大獎頒獎盛典。同時,中國品牌服裝在中國國際時裝周的平臺上起步,贏得了其他國際時裝周的青睞和邀請:“吉芬”參加了巴黎時裝周,“卡賓”在紐約時裝周上風光無限,而“利郎”也踏上了米蘭時裝周的紅地毯……
“五年前我們還主要靠為國際知名品牌貼牌加工西裝生存,那時一套西裝的出口價格只有12美元,”漢帛國際集團董事長高志偉說:“做貼牌的時候,感觸最深的就是被動,今天訂單來了你就做,沒有訂單時你就只有閑著和等待。現在漢帛生產自己的品牌西裝,市場售價為1200多元錢,兩套西裝的相差1000多元。”
國際時裝界也更看重中國服裝市場,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中國區首席代表賴世平說:“伴隨中國服裝產業高附加值的逐步提升,我們更關注中國的服裝品牌。”
“時裝周創辦以來,品牌意識、時尚意識和文化意識漸漸植入了服裝行業的根基,”中國國際時裝周主辦方有關負責人說:“時裝周的專業發布、時尚論壇、文化沙龍和辯論大賽等為整個行業注入了創新的思想靈魂。工業化大生產,只有融入這種思想和靈魂,才可以編成鮮活的東西,才可以創立自己的品牌,否則它永遠是勞動密集型的。”
在中國國際時裝周創辦之初,很多服裝品牌一味地講究設計風格與國際接軌,而忽略了國內獨具特色的服飾文化。時至今日,在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我們看到的服裝絕不是像過去那樣夸張又簡單的嫁接,而是以開放式的心態融合中西,把“中國元素”的優勢發揮出來。
今年的時裝周和服裝服飾博覽會表明,我國的服裝品牌在設計上大費心思,希望把“中國特色”當成走向世界的利劍。蔡美月的“讓中國的原創婚紗走向世界”,東北虎的“打造中國的奢侈品牌”,歐迪芬的“啟動中國內衣文化再發展”等,都表明國內的時裝設計師們,不再盲目地跟隨歐洲時尚,而是理性地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自信地與國際結合。梁子、羅錚等一批青年設計師也以極具中國韻味在世界頂級時裝周上舉辦專場發布,將自己的品牌帶到了世界。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說:“只有當你的文化、你的元素、你的概念被世界各國的人所接受,你的品牌才能成為他生活中不可離開的商品消費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