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影響 對美出口進入“寒冬”
人民幣升值、貿易摩擦、次貸危機影響
雖然中國在2007年已成為美國第一大商品進口來源國,但由于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等因素,我國對美出口已進入“寒冬”。據中國海關總署日前發布的2007年中美雙邊貿易數據,去年我國對美出口2327億美元,增長14.4%,已明顯低于前兩年。海關總署也表示,近期人民幣不斷升值,雙邊貿易摩擦接連不斷,加上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中美雙邊貿易將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時期”。
增速繼續下滑
有業內人士稱,2007年對于中美貿易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年度,“中國在去年已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進口來源國和美國第三大貿易出口國。但較前幾年,中國對美出口增速正呈明顯放緩趨勢。”
海關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對美雙邊貿易額為30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美出口2327億美元,增長14.4%,占當年我國出口總額的19.1%。而中國對美商品貿易出口增幅在2004年為29%,之后兩年分別為24%和18%。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對美商品貿易出口表面上是在增長,“但實際有許多產品都是在亞洲其他國家生產零部件,在中國完成最后一道組裝工序,而這些產品的出口都記到了中國賬下。”
據統計,到今年2月份,我國對美出口增速還在大幅下滑,僅為155億美元,僅增長0.4%。而今年1月份這一數據為192億美元,增長率為5.4%。
壓力還在加劇
海關總署有關負責人此前表示,今年1-2月份的數據下滑主要由于雪災影響,一些出口商品運輸受阻,推遲了發貨期,而對美出口停滯不前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
近期中國出口企業承受著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勞動合同法》、降低出口退稅等多重壓力,而主要對美出口的企業更成了“重災區”。除了上述壓力外,這些企業還將面臨著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且美國次貸危機帶來的影響也在不斷深化。
據了解,近期內,橫在中國對美出口商品企業面前的障礙又增添了兩道。包括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在3月底最終認定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活性炭產品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美國玩具工業協會要求從今年5月1日開始,玩具生產商或設計商必須對玩具產品進行危害性分析和風險評估,對玩具生產商實施分級審核和強制認證,以及對玩具產品實施安全測試等。“貿易壁壘、環保和安全問題加劇成為對美出口下降的主要因素。”一位海關人士表示。
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已成為美國反傾銷的10個主要國家之一。以受限范圍最多的紡織品為例,一些企業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對美出口的多種商品已經停頓。目前,已經有部分企業表示,他們已有在東南亞和拉美、非洲地區投資設廠的意向,以避開美國專門針對我國紡織品的進口限制措施。
過去三年主要對美出口商品增速對比
2005 2006 2007
紡織服裝 53.4% 18.80% 13.7%
鞋類 13.8% 12% 8.3%
玩具 1.2% (1-11月) 3.6% 26%
家具類 32.98% 28% 18.6%
塑料制品 22% 25.3%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