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傳統貼牌“變臉”進行時
“貼牌生產”一詞源自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英文原義是原始設備生產商,在我國往往從不同角度稱之為“貼牌生產”、“代工生產”、“委托生產”、“委托加工”、“定牌制造”、“生產外包”等。
雖然稱謂各異,其本質都是指擁有優勢品牌的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縮短運距,搶占市場,委托其他企業進行加工生產,并向這些生產企業提供產品的設計參數和技術設備支持,來滿足對產品質量、規格和型號等方面的要求,生產出的產品貼上委托方的商標出售的一種生產經營模式。OEM是隨著社會分工精細化而產生的一種現象,代表的實際上是一種分工和細化競爭的思想,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實現了品牌與生產的分離,使生產者更專注于生產,品牌持有者則從繁瑣的生產事務中解脫出來,而專注于技術、服務與品牌推廣。
從生產方式上看,OEM曾給我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生產方式的發展空間已大大縮小。我國OEM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價格低,產品需求彈性小,利潤空間小。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價格的不斷提高,原本不大的利潤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跨國公司將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更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料產地。例如,由于越南工資水平低于中國,耐克已在越南設立新廠,越南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耐克最大的境外生產基地。在這種形勢之下,能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越來越成為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成為產業競爭的制高點。隨著世界范圍內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日益健全,一個授權專利代表一方市場,控制了專利就控制了市場,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只能處于低水平的加工階段。
從企業的一般發展規律來看,企業發展有不同的階段,包括創業、發展、成熟、衰退等。在創業階段,企業為了生存,為大企業做OEM生產,可以使創業企業起步相對平穩,并獲得極好的鍛煉和發展機會。但OEM有一定的極限,等OEM生產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和實力,企業的制造水平相當成熟,技術有了一定的積累,這時的創業企業就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如果不及時改變經營方式,企業要想獲得大的發展就比較困難,隨著競爭的加劇和利潤空間的不斷縮小,企業的發展將面臨危機。因此,成熟的企業必須要積極實施技術創新和品牌制勝的戰略,必須由缺少技術創新含量的傳統貼牌生產盡快轉向擁有一定自有技術含量的“新型貼牌”生產,這種轉變既是OEM廠商在新的競爭形勢下的被動選擇,也是積極迎接挑戰、另辟蹊徑的明智之舉。目前,我國東南沿海不少企業的OEM模式已不再是傳統的貼牌或代工,而是在生產過程某一環節擁有自有技術的新型貼牌。例如,廣東、浙江等省相當一部分產品的“貼牌”生產就已不同于傳統意義的“三來一補”,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技術都是擁有部分或全部知識產權的自有技術,運用自有技術生產出的產品只要在產品性能上達到外商規定的標準,即可“貼牌”。我們把這種方式的貼牌生產稱為“新型貼牌”。據廣東省科技廳相關人員的估算,目前,在占廣東經濟貢獻70%的中小企業中,擁有這一類貼牌生產方式的中小企業比例可達80%。
雖然這種新型貼牌也是一種合約制造或代工的形式,但與傳統貼牌生產相比,兩者存在本質區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技術含量不同。傳統貼牌生產運用的基本都是外來技術,幾乎沒有自有技術,而新型貼牌生產至少已部分地擁有了自有技術。第二,利潤分配模式不同。傳統貼牌生產只是依靠廉價的人力賺取低廉的加工費,而“新型貼牌”因投入了自有技術而改變了利潤分割方式和比例,賺取的利潤中包含了科技附加值。第三,未來發展前景不同。傳統貼牌生產只是一個學習過程,其發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能否通過學習過程獲得有效的技術積累,并及時轉變生產方式,及時“升級”技術水平;而“新型貼牌”已進入到技術的創新階段,其發展的下一個階段將是創建自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