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走出去仍處于試水階段
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隆國強部長和國家發改委張燕生所長
編者按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對外投資也開始迅猛增長。從2002年的27億美元到去年增加到161億美元。
從27億美元到161億美元,這個數字不可謂不驚人。究竟是什么促使中國有如此之高的對外投資增長?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又有哪些最值得學習和探討的經驗?應該怎樣進行戰略定位和路徑選擇?如何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和效率?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系列報道之二中,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和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與我們共同關注已經走出去和即將走出去的中國企業。
走出去仍處于試水階段
記者: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對外投資也開始迅猛增長,從2002年的27億美元增加到去年的161億美元。因此,有很多人認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已經進入高潮。您二位是否贊同這一看法?
隆國強:可以說,目前國內國外的環境都非常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但并不能說我們已經到了“投資高潮”階段。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確實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增強投資意識,但是,他們目前的狀態都是處于“試水”階段,真正游得好的還不多。
張燕生:中國目前走出去的情形,有點像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剛開始招商引資階段,都是處于摸索、試驗階段。對于所謂的越來越龐大的中資跨國企業群體,我認為,這個不能估計過高,更不能頭腦過熱。
記者:在中國企業全球化歷程中,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哪些最值得學習和探討的經驗?
隆國強:企業走出去就像學游泳,不跳到水里,就永遠也學不會。在最近的幾年,中國企業走出去,雖然經歷不少挫折,但是也取得了很多經驗。
很多企業通過對外投資拓展了企業在全球配置資源的空間,一些資源型企業取得了海外資源的拓展權,提升了企業跨國經營的能力。
還有一些企業獲得了國際營銷的渠道。比如TCL,通過對外投資,用上了北美的銷售渠道,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記者:那么,哪幾家中國企業融入全球經濟做得最成功?張燕生:在中國民營企業活躍的地方,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相對較快,例如,浙江、福建的一些企業,其生產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鞋、紡織服裝、皮衣等,在意大利、法國都可以看到。
其次,是一些實力雄厚的國企,或改制后的股份制公司,像中興通訊、海爾、華為等知名企業。他們在世界各地四處出擊,南亞、東南亞、非洲、歐美等地均可看到他們的代理商和經銷商,有些銷售額甚至過億美元。他們走出去的實踐表明,中國的優勢已經不再僅僅是服裝、箱包這類產品。
再一個就是我國目前在境外的一些項目單位,如中建等企業的海外承包工程,以及我國銀行在非洲、拉美等地建立的一些新的模式,如安哥拉模式、委內瑞拉模式,包括在阿爾及利亞65億美元的承包工程等,這些更多是需求帶動下國家戰略的一部分,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能源、資源供給,開拓市場,為此,需要政策性銀行與企業間的密切協調、合作。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