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鞋都 越過縉云山 進軍大市場
“中國西部鞋都要走出國門!”日前,璧山縣委書記丁洪,在談到將于5月18日舉辦的中國西部國際鞋業博覽會時說,在產業升級中,西部鞋都的下一個目標是:競爭國際大市場。
東西合作的平臺
中國西部鞋都,是中國東部和西部合作搭起的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是東部先進發展理念西移的結晶。
幾年前,在西部大開發的推動下,溫州奧康集團進入璧山,通過建設西部鞋都工業園,搭建起中國鞋業東西部合作的平臺。
“這個平臺帶給西部鞋都最大的變化是,促進了本土企業思想觀念的開放。”璧山縣縣長向可文說。
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奧康等東部鞋業企業未進來前,璧山的鞋業是手工作坊式的生產。當時政府為改變這種狀況,提出由政府給予補助,鼓勵企業建生產線。可是,沒有一家企業領政府這個“情”。
奧康進來后,建的第一家生產企業就是先進的生產線,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方式進行管理。
東部企業的理念,影響了本土企業的觀念轉變。璧山的裕華鞋業有限公司第一個走進了鞋都工業園內的金都孵化園內,通過東部先進理念的孵化,然后在工業園內建現代化的生產線,走出國門,尋找更大的市場。去年在參加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鞋展中,一舉拿到了100萬美元的訂單。
東部企業帶來的開放理念,開始引導璧山本土鞋業企業走向開放辦企業。近兩年來,本土鞋業企業的老板們開始一批又一批地到溫州、廣東等沿海地區學習,到邊貿口岸、甚至國際上的幾大鞋展上去尋找市場,走進鞋都工業園內,以奧康所辦企業為樣板,建現代化的鞋業企業……
越過縉云山
璧山與主城區之間,有一座縉云山相隔。
“在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首先得在思想觀念上越過‘縉云山’。”丁洪說,在開展解放思想、擴大開放的思想大討論中,璧山縣找到了中國西部鞋都發展在思想上的障礙:小生產的意識阻礙了大踏步地參與國際大市場競爭的腳步。
“縱向比,這幾年中國西部鞋都不管在發展觀念、發展速度、發展質量上,都可用‘翻天覆地’來形容。”璧山縣分管鞋都建設工作的副縣長朱朝陽分析說,可是,與東部沿海地區比,與國際鞋業發展的趨勢比,西部鞋都發展的觀念沒有越過“縉云山”。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