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韓企撤退中國看品牌建設重要性
那些愿意倒閉的就讓它們倒閉吧。不愿意倒閉的企業們,還是應該從現在開始,重視品牌,加強品牌建設。
在青島、廣州等地出現的韓資企業大規模撤退現象,受到中韓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
其實韓資企業的撤退早在2003年就零星出現過,一直持續至今,只是規模越來越大。部分韓資企業甚至采取了拖欠工人工資、稅金和銀行貸款等債務的“出逃”方式,是非法撤退。根據山東省外經貿廳提供的數據,僅青島一地,2003年以來逃逸的206家韓資企業拖欠職工工資1.6億元,涉及企業員工2.6萬人,此外還拖欠銀行貸款近7億元。
這些韓資企業為什么要撤退?
《朝鮮日報》在2006年調查了韓資企業在膠東半島的困境,認為原因主要是勞動力緊缺,工人福利增加,環保力度加大,政策優惠減少等。一些媒體認為,新的《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法》和《耕地占用稅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進一步強化了這些因素。也就是說,這些韓資企業在中國無利可圖甚至已經虧損了,只好走人。
這些分析都是對的。但是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企業絕大部分都不重視品牌建設。
我們看到,“撤退”的韓資大多是以紡織、縫紉、制鞋、皮革、首飾和玩具等加工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現在勞動力價格稍微一上漲,優惠政策只要一取消,它們就辦不下去,可見它們生存的基礎就是廉價勞動力和優惠政策。
難道這是因為它們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嗎?不是的!你看看奧康、紅蜻蜓、波司登、雙星、紅豆,這些企業不都是制鞋或者紡織服裝企業嗎?它們也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卻興旺發達,欣欣向榮,命運完全不同,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它們創出了品牌,因而具備了不容易被人趕超的競爭優勢,也有了較強的盈利能力,也就有了良性發展、抵御風險的堅實基礎。
有人可能會說:“品牌畢竟是少數,而且重視品牌建設的企業也不一定能成功地打造出品牌,就算是品牌企業,也有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的,你怎么就說這些企業的失敗是因為不重視品牌建設呢?”
我的回答是,有很多事實證明它們不重視品牌建設。
最明顯的一個事實就是許多撤退的韓資企業留下大量債務,主要管理人員悄悄逃走了。試問,連最起碼的社會責任感都沒有,怎么能打造品牌呢?
我不能說所有的品牌企業都是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以回報社會為己任的慈善企業,但是最起碼的社會責任感還是應該具備的,至少不能欠薪,不能逃避債務。
當然,非法撤退的韓資企業只是部分企業。對絕大部分韓資企業來講,不重視品牌建設,與它們對廉價勞動力的過分依賴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很多調查數據都顯示,韓資企業的工資水平,在所有的外資企業中是最低的。隨著中國工人平均工資水平的提高,在韓資企業打工就越來越缺乏吸引力了,于是這些韓資企業不可避免地遭遇“勞工荒”,招不到足夠的勞動力,企業無法正常生產,同時,熟練的工人也大量流失,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在媒體的報道中,這些現象對韓資企業來說已經是屢見不鮮的了。企業生產不能正常進行,人才也缺乏,又怎么能打造出品牌呢?
不愿意提高工資水平,跟企業逐利的本性當然有關系,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盈利能力弱。許多企業肯定非常清楚招不到工人和人才流失對企業發展不利,但是由于盈利能力弱,如果提高工資水平,自己馬上就要受損失,只好得過且過,能撐一天是一天。更深入地分析,他們為什么缺乏長遠眼光呢?恐怕還是許多企業根本就不想長期生存下去,能多賺當然好,能少賺也行,等到實在混不下去了,倒閉了事,反正以前賺得也夠了,但就是不能提高工資,吃眼前虧。
說到底,還是不重視品牌建設。
那些愿意倒閉的就讓它們倒閉吧。不愿意倒閉的企業們,還是應該從現在開始,重視品牌,加強品牌建設。如果韓企全部象北京的現代和三星、LG那樣重視品牌建設,應該就不會出現隨意撤退的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