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巨變崛起紡織重鎮
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楓涇地處古吳國、越國交界處,歷史上分南北兩鎮,南鎮屬浙江嘉興管轄,北鎮屬江蘇松江管轄,直到1951年才合并為一鎮,是名副其實的吳越古鎮。改革開放30年來,楓涇鎮從一個只有2.5平方公里、1萬多居民的建制鎮,經過兩次行政區劃調整,發展到行政區域面積達91.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萬人。2007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9.2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10.41億元,工業總產值172億元,初步形成紡織服裝及紡織服裝機械、汽車及汽車零配件、不銹鋼制品、黃酒釀造等四大特色主導產業。
紡織服裝及紡織服裝機械是楓涇傳統優勢產業。明清時這里織布業就非常發達,素有“收不盡魏塘紗,買不完楓涇布”之說。近年來,楓涇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2003年5月成立上海紡織工業區。2006年,園區被命名為“上海紡織特色產業示范園區”。目前,已集聚100多家服裝及服裝關聯企業,年產值20多億元,涌現出上海申達集團、上海申安紡織有限公司、上海德福倫化纖有限公司、上海西文服飾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業,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在國內同行中居于先進地位。紡織產業在該鎮“經濟強鎮”建設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依托產業優勢,紡織服裝及紡織服裝機械商貿業也在楓涇順勢崛起。占地2.8平方公里、主要由上海服裝機械城和上海服裝城組成的楓涇商貿區初具規模。上海服裝機械城總占地面積41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7萬平方米,總投資1.5億美元,目前建成1372套商鋪,其中72%的商鋪為縫制機械行業客商擁有;上海服裝機械城的最終目標是要建設成為以服裝服飾生產加工產業為核心、突出上下游產業關聯服務的一個國際性綜合性產業服務型市場。上海服裝城總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總投資15億元,已建成商鋪4403套,內設商務中心、超市、餐飲休閑一條街、大型停車場、酒店式公寓等配套設施。建成后的上海服裝城將成為中國最大的奧特萊斯。據悉,“兩城”將于今年6月正式開業,開啟楓涇紡織產業和商貿業的新篇章。
楓涇的發展一直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金山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注。2002年,楓涇鎮城鎮開發建設被列為上海市“一城九鎮”建設重點鎮,楓涇鎮總體規劃、楓涇新鎮區總體規劃,由美國、加拿大及國內著名規劃設計公司參與招投標,規劃方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開始正式實施。目前,占地9平方公里的楓涇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占地15.8平方公里的楓涇工業區和占地2.4平方公里的楓涇工業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控制性詳細規劃,占地2.8平方公里的楓涇商貿區控制性規劃經上海市規劃局批準,已經實質性啟動。楓涇鎮行政區域規劃理念先進,布局合理,開發建設態勢良好。
楓涇是上海西南地區的交通樞紐,是浙江、福建、廣東以及安徽南部地區進入上海的橋頭堡,區位條件十分優越。滬杭鐵路在楓涇設站,A8(滬杭高速)、A7、A15高速公路都在楓涇有出口處,規劃中的R4城市輕軌通到楓涇鎮,交通十分便捷。楓涇地處長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距上海市區、杭州、蘇州、寧波均在一小時車程內,是各種生產要素集聚和輻射非常理想的戰略要地。經過近年來的持續快速發展,楓涇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發展質量和發展潛力,都居于金山區各鎮之首。
預計經過5至10年的努力,楓涇將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有較大影響力的經濟強鎮、商貿重鎮、文化名鎮、生態新鎮,使上海紡織特色產業示范園區、上海服裝機械城、上海服裝城具有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