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可能面臨更多國際貿易摩擦
商務部官員稱,今年前3個月已有8個國家對中國發起17起反補貼、反傾銷調查
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局長李玲于4月26日指出,今年中國面臨嚴峻的貿易形勢,與他國貿易摩擦事件可能增多,而企業應當配合政府積極應對,主動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利益。
李玲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進出口企業第六屆年會”上表示,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抬頭。而中國出口有望繼續保持強勁,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發起針對中國的反補貼、反傾銷和保護措施(兩反一保)。
去年共有20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了81起“兩反一保”,涉案金額36億美元,其中反傾銷63起,反補貼8起,保護措施10起。李玲介紹說,截至3月底,今年已有8個國家對中國發起17起“雙反”調查,其中反傾銷14起,反補貼3起,涉案金額將近20億美元。美國對中國產品發起的旨在保護知識產權的“337調查”已經有5起。
李玲預計今年歐盟和美國仍是與中國發生摩擦最多的地區。針對中國的反補貼調查將是今年的焦點。2007年以前,僅有加拿大對中國進行反補貼調查,而去年一年,美國和加拿大就對中國發起了8次反補貼調查。今年澳大利亞和烏茲別克斯坦也已經加入這一行列。
從行業來看,鋼鐵、紡織、機械、造船等是反補貼的熱點。去年中國鋼鐵出口增長46%,就有8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鋼鐵發起14次“雙反”調查,涉案金額17.5億美元,占同期所有案件金額的一半。而中國輸美紡織品配額制將于明年到期,紡織品出口“可能遇到新的情況,貿易摩擦可能增多”。
另外,外國還可能利用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對中國出口產品進行限制,李玲表示,今年3月,歐盟非食品類消費品快速預警系統針對存在安全隱患的產品的通報達105次,其中涉及中國產品有55次;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召回產品30次,涉及中國產品21次。
作為應對,除了強調政府的職能和角色,李玲特別指出還需要企業的參與和配合。目前國內出口企業對反補貼方面的認識程度較低,一些企業認為反補貼僅是政府部門要處理的問題。
反補貼主要針對政府的出口政策,但也可能涉及匯率政策、國企改革、股權分立、外國投資、特區優惠政策、稅收減免、電煤氣定價等許多方面。李玲提出,當他國認定某個產業的某個環節存在補貼時,其采取的限制進口措施可能包含上下游的許多相關產品,這可能給“不相干”的企業帶來不利影響。美國“337調查”也是如此,一旦認定,美國可能限制一系列采用同種技術的產品進口。
李玲表示,國內出口企業應學習、了解相關的國際貿易規則和進口國政策;面對摩擦要積極應訴,并且全行業團結一致,共同協商解決。
她還建議企業建立健全內部管理機制,完善財務會計制度;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部門;加強行業自律,主動抵制超低價銷售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提高產品質量、增加附加值、增強適應市場的能力,以減少和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