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億到10億這么難?
- 經過20年的經濟發展,中國的企業已經搭上了世界經濟的快速列車,“made in China”也驕傲地貼在各種世界品牌上。而服裝業、餐飲業、印刷業……這些典型的傳統行業的企業,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中倒下了一家又一家,生存下來的企業盈利能力始終在1億到10億之間徘徊,能突破10億者更是寥寥可數。是這些企業本身就沒有突破10億的潛力,還是在生產經營的哪方面出了問題?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它們的出路在哪里?
我把中國企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前五年是創業期,積累行業經驗。第二個五年進入高速發展期,銷售額不斷擴大,人脈關系基本奠定,第三個五年是僵化期,企業開始走下坡路,企業面臨著要么消亡要么改革重組,浴火重生的命運。從一億到十億的企業已經走過了高速發展期,進入僵化期,此時只要能夠認清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重塑商業模式,刷新思維方式,企業就能成功地跨過10億的門檻。
中國傳統行業固守著生產資料拉動的發展模式,有規模無盈利。例如服裝行業,上萬家企業卻鮮有營業額超過10億的。而來自西班牙的ZARA,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創造了年營業額超過20億美元的“神話”。區別在于:中國的服裝企業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追求成本最低化上,ZARA卻在努力追逐時尚潮流,在款式和設計上,圍繞“快”字做文章。
ZARA贏在它的商業模式!這種符合市場需求的商業模式,促使中國傳統企業對發展模式進行重新認識。重塑商業模式,成為解決發展問題的當務之急。要重塑商業模式,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不少產業的鏈條正在發生轉移。行業成熟度越高,鏈條就越向客戶終端傾斜。以家電行業為例。20年前,家電產品稀缺,市場需求旺盛,顯像管企業威風八面。隨著競爭加劇,品牌整體家電制造商各顯神通。今天,誰控制產業鏈?渠道商!因為它掌握了與消費者的溝通。正因為此,企業要謀求更大的發展,必須要解決終端方式。例如蘋果獨一無二的體驗型商店就是在市場中求變,迎合了年輕消費者的追求個性和時尚的心理訴求。
縮短供應鏈。營業額在1億到10億之間的企業,絕大多數贏利能力較差,原因在于供應鏈太長,周轉速度太慢。而DELL電腦那樣少批量、快交貨、零庫存的發展模式充分提高了資產利用率,將會是制造業今后的發展方向。
圍繞客戶需求設計產品,提供解決方案。就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從客戶眾多需求中抓住最根本,最核心的需求,并圍繞該需求來設計產品,提供服務,進而形成自身的市場定位和核心競爭力。如IBM舍棄制造,專攻客戶服務和解決方案就是此類典型。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企業要發展就要改變行業慣性,圍繞市場來做所有的事情。我們說行業做大做小,取決于市場容量,只要改變企業思維定勢,改變經營模式,那么突破10億也不是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