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非洲生意:莫被虛假訂單誘惑
中國駐喀麥隆使館經商處網站25日刊出這樣一條信息:提醒中國企業不要被某些喀麥隆公司訂單誘惑。文章說,經商處最近頻繁接到國內企業求助,要求調查喀麥隆某某公司的資信、項目真偽等情況。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喀麥隆和非洲其他一些國家確實有不法分子抓住中國企業急于與國外做生意的心理,以價格和成交量格外誘人的虛假訂單騙取中國企業的定金或樣品。
這些不法分子是怎樣對中國企業行騙的呢?我駐喀使館經商處工作人員為記者打開了網站的公共信箱,在“求助”、“貿易調查申請”、“麻煩查一下這家公司是否存在”等標題的郵件中選出了一個典型案例。
發件人是浙江寧波一家出口生產企業的股東,他們在郵件里告訴經商處工作人員:“我們最近與喀麥隆XXX公司洽談了一批棉T恤衫的出口業務,并為對方免費提供了21件3種規格的樣品,對方回信提供了合同簽約號,同時要求我們支付1250美金用于辦理FCCC證明。”幾位股東懇請我駐喀使館經商處協助調查喀麥隆是否真有這么一家公司,出口產品到喀麥隆是否真的需要辦理FCCC證明。
我經商處迅速核實,所謂FCCC證明純屬子虛烏有,寧波公司隨即找喀麥隆公司理論,后者居然郵件答復說:“中國使館所言令人震驚。如不出示這一證明,喀麥隆任何銀行都不可能向你們的賬戶匯款……聽我說,朋友,我們公司已經為這筆生意的投標和注冊投入了8500美元,咱們千萬不要失去這個機會。盡快把辦證費匯過來,相信我,銀行拿到證明馬上就會把合同款匯過去……”
據經商處工作人員介紹,這一年多來,經商處時不時收到國內企業類似的求助,最近半個月,這類電話、傳真和電子郵件的頻率高達平均每天5至6次。曾有珠海一家公司說喀麥隆某公司表示要訂購90萬件毛衣,上海一家食品公司說喀麥隆某公司表示需要500萬聽魚罐頭,調查發現這些都是虛假訂單。更可氣又可笑的是,曾有山東某公司收到喀麥隆某公司寄去的“喀麥隆豆油”樣品,實際上喀麥隆根本不產豆子,也沒有豆油加工企業。
據了解,除了喀麥隆以外,其他一些非洲國家的我政府派駐機構也收到過類似的投訴或求助,但已發生案例的數量無法統計,不法分子的真實國籍和具體身份也難以確認。
其實,這類騙子的共性不難歸納:他們對中國市場需求和中國商人心理有一定的把握,利用中國企業渴望做非洲生意的心理,通過網絡發布虛假求購信息,以“來頭大、要價低、訂量大的需求”或者“質優價廉的供貨”吸引中國企業上鉤;價錢談妥之后,即要求中國企業預付定金或提供樣品,一旦中國企業起疑,開始調查他們的底細,他們就會銷聲匿跡。
這類騙子的起始目標無非是數百或幾千美元的定金和若干樣品,有的中國企業吃了不大不小的啞巴虧,無力追查,也就不了了之。當然,遇到成交心切的中國企業,騙子可能繼續編造這樣那樣的費用,警惕性低的中國企業就會給他們提供進一步的收獲。
我駐喀使館經商處工作人員表示,只要中國企業提供確切線索,經商處就會立即幫助調查核實,可疑公司一聽是中國使館就會掛斷電話,有的電話號碼甚至根本不存在,或者已注銷。
因此,經商處工作人員提醒中國企業,非洲國家由于地域限制或購買力等原因,一般訂貨批量均不大,如出現訂貨數量驚人的情況,務請中國企業認真調查核實,以免受騙上當。也就是說,如果某單非洲生意來得太走運,談得太容易,那就一定要多個心眼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