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的埃及淘金路
阿西姆·拉杰布特別強調,埃及政府特別重視來自中國的投資,希望中國企業對埃及的基礎設施項目感興趣,埃及將會制定一系列更加優惠的投資政策,吸引海外投資參與埃及港口、電力、水利、電站等領域的建設
麗娜是一名埃及導游,從小就開始接觸中國人,在她眼里,不同年代的中國人印象相差甚遠。在她小時候,她所接觸到的中國人是那些援建項目的工程師,他們大都很和善;當她讀中學的時候,開始有一些中國人倒賣小商品,他們大都很精明;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埃及開公司,或者是那些大企業駐埃及的工作人員。
麗娜的感受反映了中國人在埃及的開拓歷程。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在埃及的中國企業大都是“國字號”的企業——比如中建、中遠等,他們幫助埃及進行基礎設施建設。1992年以后,中國有一批商人跑到埃及,開始做一些小生意,在埃及首都開羅,中國的商人曾經一度多達1萬多人。如今,包括華為、中興這樣的中國通信巨頭已經開始在埃及開疆拓土,進入埃及只有一年時間的奇瑞汽車也已躍居為埃及第五大汽車制造商,還有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業在這里尋找機會。
這一切都源于2004年埃及的那場經濟改革。在經歷了21世紀初的埃鎊貶值和通貨膨脹后,從2004年開始的以私有化和吸引外資為主的經濟改革計劃主導了埃及的經濟走向。在2007年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中,埃及被評為全球最具改革精神的經濟體。
在最近幾年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看好非洲大陸的投資機會。作為北部非洲以及整個阿拉伯地區橋頭堡,埃及自然是中國企業投資置業的首選。
這是最好的投資時機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現代的埃及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特殊。埃及連接亞非歐三個大洲,是溝通印度洋與地中海的唯一要沖,歷來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即便是現在,埃及也是北非和中東國家的“帶頭大哥”,在許多政治家看來,要解決中東和非洲的問題,想要繞開埃及是不可能的。如今,同樣的規律開始在經濟領域重演。
用埃及投資及自由貿易區(GAFI)管理主席阿西姆·拉杰布(Asem Ragab)的話來說:“埃及是這一地區最有潛質成為制造、物流及配送樞紐的國家,可以直達歐洲、中東與非洲,憑借多邊及雙邊貿易協議,在這里的公司可以直接面對超過15億的客戶。一些中國企業在埃及建立公司,然后出口到歐洲和非洲市場,非常便利。”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說,埃及經歷了非洲大陸規模最大的經濟崛起,其經濟自由化和私有化吸引了各個行業的外國投資者。埃及在外國直接投資表現指數榜的排名從2004年的第10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33位。
這樣的數字在埃及政府的第六個社會經濟發展五年規劃中看得更加清楚。在那個“五年規劃”中,埃及在2007年到2011年中,將保持8%的經濟年增長率;民眾收入年均增幅達到6%;吸引外資140億美元;工業生產年均增幅達到9%……
為了這個目標,埃及預計投資總額為2310億美元,其中政府投入約10%,各大部委、控股集團等出資5%,國際貸款、援助款、投資等占13%。最大的投資機會留給了企業及私人投資,外來投資將在今后的埃及經濟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埃及投資與自由區總局就是為了吸引外國投資特意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