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制造商爭奪一個經銷商的故事
- 欣欣公司是汽車防盜產品制造商,以外銷為主,1年前開始操作國內市場,由于質量穩定,價格適中,市場風聲水起。
欣欣在山東省的總代理老張,是當地響當當的人物,靠“三五個人、七八條槍”在市場中打拼了出來,渠道網絡廣泛、穩固。但是,自從半年前公司的銷售經理離職之后,手下這些業務高手,相互不服氣,各自為政,只有老張能鎮住他們,可老張沒有精力管理具體事務。老張公司苦于沒有優秀的中層管理人員,為再發展套上了瓶頸,業績在逐步下降。
瑞奇是欣欣的主要競爭對手,經營市場多年,品牌知名度高,市場表現強勁,但在山東市場的發展卻一直不溫不火,關鍵原因是其代理商代理的品牌太多太雜,沒將瑞奇作為主推。
瑞奇多次想棄舊換新、牽手老張,卻被老張多次坦誠謝絕。原因是,自從公司的銷售經理離職后,一直沒人能接任,中層力量斷層,即便接了瑞奇也很難做好。而且會自找麻煩,惡化與老伙伴欣欣的關系。
事實上,由于缺少團隊的管理人員,已經給老張帶來了連環反應。比如,新人根本就培養不起來,老張很認可、能力也很強的新人或大學畢業生,由于業務高手們的雞蛋里挑骨頭,3個月試用期不滿就主動提出了辭職。
盡快確定中層管理人員,已經是老張當前最頭痛的難題。
老張知道,盡管自己在山東被視為“黑馬”,但是經銷商要解決當前的人才難題并不容易。畢竟實力還不夠強,待遇也不高,平臺還不大,不足以吸引進來強勢代理商的銷售負責人,而弱勢代理商的銷售負責人自己又看不上, 更何況空降職業經理人的風險也很大。如果內部培養銷售負責人,卻又不是朝夕之事。
老難題琢磨了半年,終究要解決。為了穩妥,老張決定從3個核心業務員中培養出一位銷售經理,并制定出一套為期一年的“賽馬”政策:
1.分別給3個核心業務購買營銷和渠道管理等書籍,計劃在6個月后進行理論考試;
2.每人帶2個業務新手,看誰帶的隊伍成長更快、業績最好,同時考核各自區域內的銷售指標和執行情況;
3.三人競爭上崗,開展競選演講,老張還邀請了省商會的三五個領導做裁判。
瑞奇帶來了人才
老張的“賽馬”政策推行剛剛推行5個月,這時瑞奇的代理商內部發生動蕩,銷售經理李華與老板交惡,決定跳槽。這時李華的老朋友、瑞奇大區經理很熱情地找到了老張:如果老張代理瑞奇,將牽線老張與李華一起打天下。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李華在山東行業內有相當大的知名度,在銷售能力、管理能力、客戶網絡方面都是一把好手,而且經過了多年的正規化錘煉。老張相信,要成為優秀的管理者是需要某種特質的,而李華就是擁有這種特質的人。從三位老業務員中“賽”出來的銷售經理,再磨煉兩三年也很難達到李華的高度。
其次,李華很熟悉瑞奇在山東的網絡,老張將李華挖過來了,就能很容易帶來不少銷售終端,做瑞奇將更容易(更何況瑞奇是老品牌,比欣欣產品的市場認知度更高),而且一開始就有不小的銷售基數。
再次,三個核心業務人員每人帶了兩個業務新手,時間已逾半年,基本熟悉業務運作,即使核心業務人員對李華有抵觸,業務也不至于大規模“斷檔”。
最后,瑞奇在其他市場都比欣欣產品做得好,如果讓欣欣、瑞奇兩個產品形成競爭,各自為了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將會投入更多資源,只要平衡好兩家關系,自己就能坐收漁翁之利。
李華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合理人選!老張經不住誘惑,決定放手一博:由對手的銷售經理李華打點自己的生意,同時從對手手里接納瑞奇為山東代理商。
欣欣如何造反
欣欣大區經理獲悉李華即將加盟老張的消息時,非常吃驚,他在給公司的緊急匯報中分析了3點原因:
1. 如果老張接納瑞奇產品,必然分散老張的資金、物流、人員等資源;
2.以前欣欣產品在老張手里占絕對主導地位,而現在憑借李華與瑞奇的交情,李華必然會大力推廣瑞奇以報答推薦之恩,那么欣欣產品在老張公司的地位必然下降,甚至會變得相當難堪。
3.現在的渠道網絡都很開放,李華熟悉老張公司的網絡之后,熟悉瑞奇的他一旦針對欣欣產品的軟肋制訂銷售政策,將很快吃掉欣欣的市場。
欣欣大區經理提出了2種解決方法:砍掉老張,直接成立辦事處,并與終端直接對接;或者是砍掉老張,另找代理。
但是現在做這種調整,時機顯然不夠成熟。因為:
首先,銷售人員掌握的終端數量很少(該產品的渠道模式是:省級代理商直供終端,終端主要包括汽車維修店、汽車改裝店、汽車美容店以及汽車4S店),老張的核心終端老板也都是在老張的引見下才見過;
其次,行業內都清楚,老張選擇產品很謹慎、對拿到的產品都很下功夫,老張一旦放棄欣欣產品,其他代理商就要掂量掂量,輕易不敢接。更何況老張在省內以“有仇必報”而聞名,曾有廠家與老張關系不和而斷絕生意,結果老張砸貨砸價不惜代價,硬是把該產品砸出了當地市場。
因此,現在做調整的話,短期內銷售量必將大幅下滑。那么,如果不砍掉老張,有沒有其他辦法讓老張繼續主推呢?
大區經理清楚,李華剛剛上任,老張原有的核心銷售人員會不會聽李華調遣,誰也不敢下定論。畢竟,三個老臣有望通過“賽馬”成“將”,現在半路殺出來一個李華,讓每個人的夢想頓時破滅了,這時消極怠工、暗中反抗甚至唱反調不可避免,遲早有人要努力證明一件事:李華的能力不過如此,請他來做銷售經理是件錯誤的事。他們可能不會主推欣欣產品,但更不會遵從李華的意愿去主推瑞奇。
那么,如何利用這種微妙的關系,來煽動業務人員主推欣欣產品呢?
公司副總對大區經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要首先出面穩住老張的3個核心銷售人員,讓他們靜觀其變;
二,隨后挑起他們與李華之間的競爭,煽動他們主推我產品,而且要保證比瑞奇賣得好,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這種“激將+畫餅”的方法,說不定更能發揮市場的實際掌控者——銷售人員的潛質。
三,如果采用四五個月之后,李華還是在老張這里過得很好,這時舊將沒有了耐性、喪失了斗志,也就不再寄希望于欣欣公司了。所以,以上都只是緩兵之計,在這段時間內想法設法反控經銷商老張才是長久之計——要想法在半年之內,盡快掌控老張的核心客戶和核心終端,到時也就掌握了市場主動權。
公司副總刻意提出:這半年之內,公司在市場活動上將會對山東省全力支持。
大區經理對老總能看出這么多步旗而心生敬佩。再也清楚不過的是,今后必然會有一場血戰:在經銷商老張內部,李華與三個核心業務人員之間將發生一場明爭暗斗,而且業績將決定著各自的話語權。事實上,主導這場血戰的真實主角站在背后,分別是瑞奇公司和欣欣公司——瑞奇公司甩掉原來經銷商并幫老張挖來李華,斷然不會白忙活一場,為了未來的市場地位必然會全力以赴支持李華;欣欣公司將在暗中力挺三個核心業務人員,或者趕走李華,或者對老張釜底抽薪,為甩掉老張做準備。
最后的大難題就是如何執行了:欣欣緩兵之計如何才能有效推行,在半年之內如何奪回市場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