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名牌延伸趨利去弊
名牌延伸作為企業實施名牌戰略中的一種策略,是一種名牌創新術,它可以利用現有的名牌派生出新的名牌,即憑借名牌產品的輻射力,以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名牌系列產品,或利用名牌優勢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擴大企業規模,提高名牌產品產量,從而更廣泛地占領市場。
名牌延伸的魅力
名牌延伸之所以被許多企業采用并屢屢獲得成功,是因為其確有獨特的魅力:首先,名牌延伸是新產品走向市場的一條捷徑。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威力發展的提高,就要不斷研制和開發新產品,即使是名牌不改進也會落伍,從而導致失敗。例如“勝家”是美國首家跨國公司,其名牌產品“勝家”牌縫紉機曾一度風靡世界。1940年,世界上每三部縫紉機中,就有兩部是“勝家”牌。然而到1986年,勝家公司董事會不得不沉痛宣告,拋開賴以成名的“勝家”,“勝家”牌縫紉機從此在市場上消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勝家公司獲得成功后過分依賴傳統產品,固步自封。直至1985年,勝家公司生產的縫紉機仍舊是19世紀設計的老產品。
倘若勝家公司當初及時推出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那么其它廠商成功的機會恐怕要小得多。因為新產品市場的開拓,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通過名牌的延伸,則可將開發出的新產品冠以名牌打入市場,這樣不但為開拓新產品市場節省了很多營銷費用,更為新產品占領市場贏得了時間上的優勢。
其次,名牌延伸是品牌競爭的一種有效手段。當今國際市場競爭是以品牌競爭為主要內容,資本和原材料為適應名牌需求活動,市場為擁有名牌的企業所分割。企業為了生存,紛紛爭創名牌,有的還成功地利用名牌延伸策略,在諸多產品中占據了有利地位。
通過名牌延伸戰略擴大名牌的規模,提高名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即使名牌延伸下的一兩個品種市場形勢不佳,還可以由其它品種來彌補,從而使名牌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名牌延伸戰略有利于企業規模的擴大。規模經濟被稱為生產力“魔方”。實施名牌延伸可以擴大擁有名牌企業的規模,從而為企業帶來規模效益。
名牌延伸戰略還可以使企業“借船出海”。對于沒有名牌的企業來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非常困難,而依托名牌,借名牌之勢則可以使企業迅速發展。名牌延伸應規避不利
名牌延伸戰略也并非全是好處,這種策略可以說是收益與風險共存,是一把雙刃劍。搞好了會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搞得不好,也會伴隨著一定的經營風險。
名牌延伸有可能使名牌失去優質的質量保證。質量是名牌的基礎,是名牌的生命所在。失去了優質,名牌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名牌延伸可能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門,其對質量的管理有可能不盡一致,一旦放松了質量監管,則極有可能使品牌質量下降,市場萎縮。
國內某些企業在取得名牌之后,或把名牌延伸到多個非名牌產品,或轉讓出借名牌搞多廠聯營,質量監管工作又無法及時跟上,放眼工商企業,很多所謂的企業集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明眼人會發現這些集團、聯營都是沖著名牌來的,為了拽著名牌,拉大旗作虎皮。
1994年夏,原占據天津市場50%份額的麗都啤酒,竟有一半產品質量低下。經調查發現,原來是麗都啤酒廠與河北省豐南縣啤酒廠簽訂了聯營協議,允許豐南啤酒廠使用“麗都”牌商標,所用商標由北京麗都提供,這種所謂的聯營自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豐南啤酒的質量。
名牌延伸可能導致被延伸者無法獨立生存。這種現象在合資企業中表現尤為突出。外資大張旗鼓地爭奪品牌,卻悄無聲息地讓國有企業產品使用洋品牌,于是北京吉普和克萊斯勒結合產生了“切諾基”,廣州“潔花”洗發液嫁接后易名為“潘婷”。結果合資后大部分國產品牌消失了,產品以洋品牌進入市場,這固然使中方投資者可以坐享其成,但是想獨創市場時才發覺自己船上少了一面自己的帆。
此外,名牌延伸可能會使名牌失去個性。名牌之所以成名,是因為其具有獨特的個性。擁有同類商品沒有的差別優勢,而名牌延伸有可能會破壞這一優勢。
十幾年前,派克公司新任總裁彼得森在公司改革中犯了一個大錯誤。本來派克筆是高檔產品,是使用者身份和地位的標志。而彼得森上任伊始就熱衷于打入售價3美元以下的低檔筆市場,結果派克公司費力不少,不但沒有順利打入低檔筆市場,反而使其高檔筆的市場占有率下降了17%,銷售量只有其競爭對手的一半,導致派克公司很長一段時間走了下坡路。名牌延伸如何趨利去弊
名牌延伸的雙刃劍特征,決定其既可使企業走向輝煌,也可能使企業走向衰敗。國際上實施名牌的延伸戰略是比較謹慎的,采取這一策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是名牌延伸切勿脫離名牌主體形象,必須保持名牌的個性化特點;其次是名牌延伸要以確保產品質量為前提,否則寧可不作延伸。
綜上所述,名牌延伸策略的實施既有利又有弊,但是只要運用得當,便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有利于名牌戰略的開展,促進市場經濟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