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G模式之戰
2007年的服裝界可以說是直銷模式盛行的一年。
這一年,批批吉服飾上海有限公司(PPG)的襯衫形象代言人香港影星吳彥祖的一句“YES PPG!”廣告語成了白領男士的流行語。
一時間,很多白領提到襯衫時就會互相打探:“你買的是PPG么?”可以說,PPG抓住了當下年輕人最喜愛網上購物的消費習慣,結合網絡直銷下定單的模式一躍成為新經濟催生的襯衫品牌。
PPG目前在業界保持的銷售業績是——每天賣掉1萬件襯衫。而去年國內市場占有率排第一的雅戈爾日均銷售襯衫是1.3萬件,對比鮮明的是,雅戈爾已經成長了14年,而PPG的崛起僅用了兩年時間。
成立于2005年10月的批批吉是中國垂直電子商務網站的一個神話。這家沒有任何實體店、廠房和流水線,員工總數不到500人——其中還包括200多位呼叫中心工作人員的新企業,只有三個用來存貯成品的倉庫。
就是這樣一家利用網絡、電話和目錄進行直銷的新企業,在短短兩年內直逼國內傳統服裝界的老品牌。據PPG方面表示,去年上半年該公司的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倍,2007年銷售額可達到10億—15億元——而雅戈爾2006年襯衫及西服的銷售收入總和也不過17.35億元。
PPG男裝直銷模式的一度火爆,讓還處于傳統營銷模式的同行看到了誘人的網絡直銷市場。不久前,報喜鳥集團宣布,將向旗下新推出的在線直銷網站BONO投入8000萬元,采用人際營銷模式與PPG正面交火。
據了解,目前國內已經有近30個網絡直銷公司面市或正在創辦,盡管還不能判定所謂的PPG模式是否可以持續發展,但可以預計的是,一股網絡直銷的大戰硝煙已經在中國服裝界彌漫。
PPG神話?
PPG為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締造神話?
這家服裝銷售公司被稱為襯衫行業的“戴爾”,因為成長速度過快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沒有工廠和店鋪,因此PPG也被稱為“輕公司”,其在2007年銷售增長是2006年的50倍。良好的市場表現,不僅使TDF、JAFCO Asia兩家風險投資公司在2006年對其第一次投資之后,進行第二次追加投資,更吸引了美國KPCB風險投資公司首次對其進行大量投資。
就在眾多國內服裝企業紛紛效仿PPG時,PPG卻出現讓業界一震的消息。
此前市場傳言,因為拖欠廣告公司債務的訴訟糾紛,PPG旗下兩個商標“PPG”和“YES!”已被法院查封,有關PPG資金鏈出問題的話題已經是滿城風雨。近幾個月以來,“中國網上服裝直銷老大”PPG就一直深陷在資金鏈問題與銷售模式質疑的漩渦中。
據此前的國內媒體報道,PPG前身——上海佩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與上海唐神廣告簽訂廣告合同,委托后者于2005年12月3日至12月30日期間在上海電視臺與東方電視臺各頻道投放“PPG”電視廣告,合同總金額為人民幣100萬。
廣告播出后,佩吉支付了唐神7萬元廣告費,剩余的93萬元一直未付,唐神于2006年將佩吉告上法庭。此外,PPG與上海曠視廣告有限公司和上海元太廣告有限公司也發生糾紛;與此同時,PPG與二家代工企業也發生了法律糾紛,一為江蘇虎豹制衣,一為卓越織造,案由也為拖欠貨款。
這些案件尚無結論,但卻由此引發業內對PPG的諸多猜測。主要質疑來自針對該公司由于大量投放廣告,同時銷售額未達到預期而導致了資金鏈緊張。
身為PPG首席執行官的李亮表示,“事實上,目前的現金流很好,并沒有出現壞賬等問題,而且新的第三輪投資3000多萬美元已注入公司。”
PPG與代工企業之間的糾紛主要是由于這些企業加工的服裝質量出現了問題,之后雙方曾進行了協商,對方希望能以打折的方式將這些產品賣給PPG,但PPG并沒有接受,因此才進入了司法程序。
針對大量廣告投放問題,李亮坦言,服裝行業銷售過程中營銷成本確實占了大頭。從2005年起,PPG開始大規模投放廣告,起初廣告費用占到了營業額的70%。
“目前PPG的市場費用已經逐年下降,現在廣告費用僅占全國銷售額的20%,未來幾年,PPG會將這筆費用控制在10%以下,等于或略高于行業平均線。”李亮說。如今PPG的銷售很大一塊依靠的是回頭客,目前客戶中的二次購買率占到60%。
除了資金鏈問題遭到外界非議,PPG沒有自己的工廠、沒有實體銷售門店、沒有自建的物流系統,僅靠呼叫中心和網絡銷售的“輕公司”模式也受到一直備受質疑。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