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缺四漲迫使部分外資企業加速轉移
- 缺工,缺電,缺地!油價漲,原料漲,工資漲!在跨入“高成本時代”的東南沿海地區,面臨資源環境瓶頸的部分勞動密集型外資企業加快了轉移的步伐。然而記者發現,不少外資并沒有流向我國的中西部地區,而是流向了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專家提醒,加工貿易直接流向國外將造成國內東西部產業內循環的“斷鏈”,當下既要謹防產業“轉移”變“外移”,又要防止東資西進異化成“東污西進”。國家應從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上,鼓勵外資向中西部地區梯次轉移。
“三缺”“四漲”迫使低端外資從東部撤離
不斷推高的商務成本,日益突出的資源能源緊缺,以及環保門檻的提高,使得當下東部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春節過后,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再現“民工荒”。隨著中西部勞務輸出省份本地工業的發展,不少外出務工者留在當地就業,使廣東、江蘇等東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了“招工難”。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則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用工成本。江蘇傳統的勞務輸出地宿遷市,春節后招工的平均薪酬增加了近10%。南京安德門民工市場辦公室主任袁亮表示,由于招工難,節后市場的工資價位比年前普遍上漲了200至400元/月。
在缺工、缺地、缺電“三缺”,以及原材料價格、油價、工薪、租金“四漲”等一系列壓力下,東部企業轉型、轉移已成必然趨勢。除了一批工藝水平落后、生產粗放的本地小企業外,一些早期進入中國、依靠低勞動力成本和稅收優惠盈利生存的低端外資企業,也都面臨無利可圖甚至虧損的命運。
另一方面,東部的環境承載力也趨于飽和,加上群眾環保意識的覺醒,讓污染企業無地容身。江蘇省溧陽市綢繆精細化工集中區村民陳小保說:“在化工廠打工的大都來自安徽、湖北、四川等地,本地人寧肯去外地打工都不愿意在家門口上班,怕中毒。”幾位在風雨中等候了記者半個多小時的村民說,我們只希望化工廠停產,我們不要補償。
警惕“轉移”成“外移”
“有一種現象必須引起注意,就是東部地區的產業沒有像預想中的轉移到中西部地區,而是有相當一部分轉移到了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地區。”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志彪說,這從全球價值鏈來看有其合理性,但從國內產業鏈來看,就是一個大問題。我們希望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地區梯次轉移,形成國內不同區域間的產業循環,消弭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但是東部地區產業向國外的直接外流現象應該引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