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機企業以技術創新提升效益
技術創新就是以巿場為導向,高度重視技術變革在經濟變革中的重大作用,進而取得巿場競爭優勢。
技術創新在全球范圍內一直受到重視,美國國家創新體系突出特點是千方百計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主體。日本大中型企業將自主創新能力看成生命線,企業擁有龐大的科研人員(占全日本科研人員總數的70%),為開發新產品服務;芬蘭強調產學研結合的資助機制,與高校、研究機構有合作項目的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50%,國家的研發投入占到GDP的3.5%,在世界上數一數二。韓國在近20年間能夠崛起,得益于其大力培養和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超過3%。
而今的中國紡織服裝巿場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勞動力成本優勢正在消失,企業間的競爭愈趨于復雜和多變。企業若在巿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必須不斷地提升競爭力,而創新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重要決勝因素。因為在企業中,人才是可流動的,技術遲早要被突破,資源可以共享,資金是有限的。唯有創新力形成的競爭力是獨有且持久的,是企業保持持續發展的源泉。
中國紡織服裝行業要實現技術創新,就要采用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通過提高質量、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占據巿場并實現巿場價值,從而實現企業利益。中國是紡織大國,特別是中國的紡機制造企業在幾十年的發展中,以企業為單元,正在摸索和已經探索出技術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奮的成果。
就紡機行業而言,技術進步主要表現在向短流程、連續化、自動化、高質量和高速度方向發展,并呈現出智能化、網絡化、通用化、復合化和綠色化的新的發展趨勢。這使得信息交流更加直接,設備操控更加簡便,產品質量更加有保障。
自主研發唱主角
在科技創新的歷程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曾經一度成為中國紡織服裝業發展的主要模式,而今,綜合國力大大提升的中國紡織產業,其自有技術力量不斷完善,行業技術水平日益提升,自主研發已經成為現實新的技術創新模式,專利技術層出不窮,企業也在創新活動中贏得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中國最大的紡織集團之一——恒天集團,特別在集團內部制定了《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早在2002年開始,設立科學技術獎,每年拿出100萬元人民幣獎勵科技開發優秀項目和在技術開發工作中做出貢獻的優秀個人,因此,集團的新產品不斷涌現,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紡織機械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高達44%。幾年來,先進的研發機制,使恒天打造出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并獲得國家專利189項,其中發明專利22項,專利擁有量在中央企業排第39位。
鄭州紡機則成立技術開發中心,負責基礎性應用研究和長遠產品開發。在產品開發中,一方面堅持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另一方面通過產學研結合,提升技術水平,縮短產品研制周期。特別是日產150噸滌綸短纖維后處理聯合機研制成功后,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推出一年內便銷售了6條線,還出口到印度,為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億元人民幣,為國家節約外匯3200萬美元,為用戶節約投資2億元人民幣,實現了和客戶的雙贏。
近幾年,公司年均新產品貢獻率在50%以上,技術創新有力地支撐了企業的發展要求,僅以2006年為例,公司銷售收入達到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一半以上收益是來自100余項新產品的銷售。
恒力集團自主研發了三個系列十多種小類的噴水織機,打破了噴水織機由日本和歐洲等國家和地區長期壟斷的歷史,目前,包括印度、泰國、越南等國在內的不少紡織企業紛紛上門,要求與恒力合作,泰國恩美也商談購買恒力自主研發的噴水織機。
智能化、網絡化及數字化提供質量保障
隨著光、機、電、氣動、液壓等多種新技術成果的不斷誕生,這些新技術也被引入紡機加工制造業,使新型現代紡織機械具備了智能化的控制功能,如紡織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工藝參數、運行狀態的在線檢測、顯示、自動控制和自動調節,故障的自動排除等。
陜西長嶺紡電在大力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方面就取得了豐碩成果,多年來保持著超出同行業平均增幅5%的發展速度。在技術開發方面,長嶺紡電以高新技術開發應用為先導,突出創新技術的特點,廣泛使用了微機技術,將機、電、光、氣、電腦信息處理技術集于一體,從而贏得了巿場的先機。
公司研制的新型單錠、有自動修正能力的數字清紗系統,是集電子清紗、自動監控、在線測量于一身的新一代高性能電子清紗設備,整套系統具有極強的自動控制能力和多樣的實用功能以及廣闊的功能擴展空間,是目前清紗設備中最先進的系統之一,其已達到了引導巿場的目的。
據統計,長嶺紡電每年度新產品的銷售額均達到總銷售額的65%以上,這些新產品不僅為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擴大了公司的利潤來源,同時獲得國家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項目、電子企業發展創新基金項目、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省電子發展基金項目的資金資助,公司的技術改進也獲得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數字化方面,以印染機為例,隨著電氣自動化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往機械結構已逐漸被電氣控制系統所替代,機械結構更簡化,故障率降低,控制精度提高,實現了印染機械產品質的飛躍。設計采用CAD軟件,圖紙文檔采用PDM系統,工藝采用CAPP,投產前采取虛擬制造CAE先行測試試驗,生產制造采用CAM,企業管理采用ERP系統,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
太平洋機電為促進技術創新,加快現代紡織機械的開發,集團技術中心與東華大學合作,設立CAD/CAE實驗室、電子控制實驗室、棉紡工藝實驗基地,運用先進的電子電力驅動技術、工業網絡技術及電腦虛擬樣機技術,對新一代產品進行開發研究,形成以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新格局。同時,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三軸、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和數控機以及柔性切削生產線,實現生產數字化紡機的目標。
網絡化方面,工業網絡技術的成熟和應用,使控制技術實現了質的飛躍。在紡機設備方面,流行趨勢包括:具備網絡連接功能的主機、輔機和相應的軟件系統。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