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T“三問” 中國服裝商業再思考
賣什么?怎么賣?怎么處理與供應商的關系?怎么處理速度和質量的關系?......有問題,才有發展。
中國服裝商業的路還在探索,關于服裝商業的討論還在繼續。無論是在今年的CHIC博覽會上,還是在中國服裝論壇上,服裝商業都成為了重要的議題。而其中,ITAT更是被頻頻提起。其實,在記者以往就服裝商業進行采訪報道的過程中,有很多采訪對象都告訴記者“要好好研究研究ITAT”。ITAT似乎已經成為關注服裝商業的業內人士不可忽視的現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目前ITAT所引發的對中國服裝商業的思考的意義,遠遠大于它帶來的經濟收益。所以,我們感謝ITAT,感謝它給予中國服裝商業注入的一份力量。好或不好,成功之處或遺憾之筆,都是難得的收獲。下面,我們希望透過ITAT運作過程中的三個問題,來對中國服裝商業進行再思考。
問題一:大眾品牌在哪里?
服裝商業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支柱,無疑是解決服裝企業的通路問題,是要幫助中國服裝企業將服裝賣出去。而如果想將產品賣出去,必須要先了解消費者要買什么。不可否認,企業做市場的一個較高境界,就是創造需求、引導消費。但是,我們卻不得不承認,最大多數的企業,是要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基礎的。中國的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服裝?中國服裝企業應該賣什么樣的服裝給中國的消費者?這是做服裝商業的企業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
ITAT集團CEO李偉說:“我們以滿足大眾需求為目的,以服務大眾、貼近大眾為經營理念。為大眾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是ITAT商業模式的訴求、愿景。”
大眾定位,無疑具有相當的誘惑力。畢竟,中國最大多數的消費者只能消費得起大眾產品,而非一些百貨熱衷的奢侈品。難怪有人贊嘆,“ITAT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中國消費者一方面對品牌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另一方面卻消費不起現在主流服裝渠道推崇的名牌。所以,能買得起的大眾品牌,是很多中國消費者的現實需求。ITAT顯然是看到了這個市場。
但是,僅有了消費者的需求,顯然還不夠。ITAT還必須能提供消費者認同的大眾品牌,這樣才能使買賣雙方實現有效對接、才能使這個商業模式正常運行。那么,ITAT能提供大眾品牌嗎?
對此,廣東省服裝服飾協會副會長劉憲生也提出疑問:“ITAT希望合作的是哪類企業?如果是面臨著各種出口壓力的純粹的加工企業,處境困難,的確需要轉型和尋找出路。如果是比較成熟的品牌企業,確實是受到了現存服裝商業模式不公正的待遇,也有各種商業問題需要解決。但是,品牌企業該怎么和ITAT合作?比如深圳有一批品牌企業,有些已經有全國性的網點,即使某些網點銷售不夠流暢,但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網絡價值。另外,他們選擇設點的地方是每一個都去看過、量過,跟它的品牌是對應地去選擇的,這跟ITAT就有差別。ITAT是只要人家愿意干,就和商業地產共同合作,而沒有考慮品牌的需求。ITAT如果希望品牌到你那里去,如何適應品牌的要求就成為一個問題。”
而張永教授的觀點是:“ITAT的確是個創新。我們的服裝企業有兩類,一類是自然銷售,不需要品牌,生產出來放在售賣店終端就有人買,量不會太大,增值幅度很低;還有一類是品牌銷售,需要很多增值的價值,要有品牌。我想這種模式對于前一類有幫助。”看來,在張教授的概念里,ITAT要想引進有一定附加值的品牌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據記者的了解,ITAT是想為消費者提高大眾品牌的消費的。而且,從ITAT打造會員店、百貨會員店、時尚店三種形態的店的方式,也可以看出他們打造品牌的意愿。總的來說,ITAT提供品牌的方法,一方面是引進品牌,另一方面是打造ITAT的自有品牌。據李偉先生的介紹,ITAT合作的供應商既有品牌企業、也有生產企業。而品牌供應商與非品牌供應商的區別就是,前者在與ITAT合作過程中使用自有品牌,會被加收3%的品牌費用。
但是,必須正視的是兩個問題:一,目前與ITAT合作的品牌中,真正受廣大消費者認同的品牌還不是很多。二,國外的許多零售商之所以能取得自有品牌經營的成功,是因為其零售商品牌已經獲得廣泛認可,消費者才會愛屋及烏。但是ITAT這個零售商品牌還在打造階段,要想獲得認可,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采訪中,人民大學的郭國慶教授告訴記者:“對一個零售商來說,好的品牌的引進,也是增加其他品牌或產品被關注、被認同、被銷售的可能性的有效途徑。”
問題二:如何輸出時尚?
眾所周知,中國服裝企業與傳統商業渠道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不和諧。而服裝商業如果想高效運作,就必須理順與供應商的關系。“引進來”只是第一步,如何幫助品牌“走出去”,真正走向消費者,也許是服裝商業企業需要面臨的更大考驗!那么,ITAT在這方面又做得怎樣呢?
更大的全國性的網絡、更少的從生產到店鋪的環節、更短的結算周期、更先進的ERP系統,這無疑都在誘惑著飽經通路折磨的服裝企業。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這些顯然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他們只關心,能否享受大眾的價格、品牌的服務、時尚的潮流。其中,時尚的潮流尤為關鍵。
ITAT創辦者的服裝行業背景,使得ITAT在打造時尚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基礎和優勢。而ITAT時尚店的開發,也表明了ITAT輸出時尚的決心。但是,店鋪的時尚終究要建立在服裝時尚的基礎之上。零售商可以獲得最快的市場反饋信息,而服裝企業則有將消費者需求轉變為產品的能力,所以二者的結合絕對稱得上互惠互利。
郭國慶教授就認為:“中國服裝企業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對市場的關注不夠,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不夠、服裝市場活力不夠,市場反應能力不夠,營銷網點執行品牌決策的能力不夠。所以,零售商應該幫助服裝企業及時收集和反映市場信息,這不僅對服裝企業有意義,也是零售企業尋找增長點的一個重要方面。”
劉憲生副會長也坦言:“如果ITAT選擇品牌進入的話,還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不光賣品牌的貨,還要為品牌去想,怎樣的設計才能夠為消費者所喜歡。福建有個企業也在做類似ITAT的模式,網絡沒有ITAT那么大,但是關注這樣一個細節,就是要培育進入商場里的品牌,要培育適合它的消費。這是ITAT要考慮的。”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