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辛安:從“貼牌”到“創牌”
知恥而后勇。辛安人利用為國際知名品牌“貼牌”加工的知識資源和市場機遇,積極為自己“充電”,利用積累的技術設計能力和資本運作能力,辛安的針織服裝企業在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方面實現突破……
“探訪特色產業鎮”采訪團在辛安鎮采訪時,發現這里的針織服裝業,正從“貼牌”加工的“次優選擇”,逐步邁向爭創自主品牌的“最優選擇”。
針織服裝業在辛安鎮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受資金、渠道和管理等因素的制約,長期以來,辛安的針織服裝業走的是“貼牌”加工的發展之路。在過去的20多年中,辛安針織服裝業外貿接單,來料加工的發展模式,不僅省心省力,而且還為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在這一情況下,貼牌加工不失為辛安鎮針織服裝企業“曲線發展”的次優選擇,不過一場深層次的變革也在平靜的水面下悄然進行,那就是品牌意識的覺醒。
“貼牌加工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辛安鎮鎮長張勇表示,辛安的針織服裝企業通過為國際品牌貼牌實現了“干中學”,積累了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成熟的產品質量體系 ,提升本企業的款式設計與創新能力,準確把握產品的最新流行趨勢奠定了基礎,并掌握了服裝產業國際運作的標準和規則。
然而,一個普通個案和一個普遍現象,讓辛安的針織服裝企業越來越警醒:貼牌加工不是目的,而是產業升級的一個階段,是一個練內功的過程,只有提高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走品牌發展之路、平衡外貿內銷市場,企業才能長盛不衰。
這個有意思的個案就是,辛安一家規模屈指可數的服裝廠老板被人叫做“包工頭”。
“你不算是一個老板,充其量是一個大的‘包工頭’!”青島同行的一句話給了廣新針織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永廣當頭棒喝。在丁永廣疑惑的時候,青島同行說,你們沒有自己的品牌,只是給別人做貼牌加工,不是“包工頭”是什么?
一個普遍現象是,辛安剛出場的服裝,不久便被國內同行仿制,從面料、加工工藝到款式極其相似,而價格只有辛安出產服裝的三分之二。因沒有品牌保護,辛安人好不容易打下的市場,只能眼睜睜地被人“巧取豪奪”。
其實,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現象,其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缺乏品牌支撐,最后只能受制于人。
知恥而后勇。辛安人利用為國際知名品牌“貼牌”加工的知識資源和市場機遇,積極為自己“充電”,利用積累的技術設計能力和資本運作能力,辛安的針織服裝企業在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方面實現突破。
如今,辛安鎮的針織服裝企業通過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貼牌加工,以“貼牌”創“品牌”,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后,注冊了“申士、新雨、廣新”等28個品牌,打響了“新雨”、“申士”等自主品牌,并獲得山東省著名商標。